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新三生”大三生,耕育農法催生“三生農業”

2020年05月29日 15:17 | 來源:中國生態產業網
分享到: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多年的農耕史,期間王朝更迭,戰亂頻繁,分分合合,雖歷經磨難,但中國仍然保持文明古國的整體,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延續和傳承,靠的是“生”的智慧,分中有合、合中有分,都是生的一種作用,生生不息才能永續經營,實現可持續發展。

32

一. “新三生”是“大三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三生”是在生活、生產與生態“老三生”的基礎上,按照新時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化和要求,不斷融合和提升,逐漸演變成為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新三生”。新三生不是替代,而是兼容和并舉,新三生、老三生以及原三生(三生萬物)共同組成了“大三生”(耕育三生)的“三生創融”。

“大三生”(耕育三生)從定義到內涵和外延分成三個層面,每一個層面以“三”為軸線延伸出三個主題,每個主題又進一步拓展延伸出三個分主題。每個分主題都有獨立概念,共同融合組成了“大三生”這個大家庭。

第一個層面,是三生理念創立發展的3個階段:1.“原三生”,是二十一世紀(新世紀)前,依托2500年前古文明的道德經“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理念基礎上建立原生概念;2.新世紀“老三生”,倡導生活、生產與生態的“三生共贏”;3.新時代“新三生”,是現今生物、生存、生命“物命存生”。

第二個層面,是三生理念與耕育融合的3個階段:1.耕育田園、耕育農法、耕育康養(健康與素養);2.耕育文化、耕育文明、耕育倫德(倫理道德);3.耕育農業、耕育美膳、耕育足跡(大足跡);

第三個層面,是三生理念在農文康旅領域擴展和延伸的3個發展階段:1.生態食材、中醫農業、有機質農業;2.農耕文化、生態保育、文旅地標;3.生態餐飲、耕育食德、美食地標。

二. “三生農業”是“新三生”、“大三生”理念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和提升

“三生農業”是新時代“新三生”和“大三生”(耕育三生)理念與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在農業領域的融合應用。

“三生農業”是生生不息、持續更新提升的農業理念,“三生農業”伴隨著“三生”理念的發展,其內涵從創立到現在經歷了三次更新。第一次是2500年前創立的原“三生農業”,是按照“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理念與有機質農業和耕育農法結合的農業。第二次是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新世紀”,依托生活、生產與生態融合的老“三生農業”。第三次是進入新時代按照新變化和要求,在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融合后的“大三生”(耕育三生)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新“三生農業”。

三.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核心,是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關系;表明人類生生不息、和諧發展的完美追求和進取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天人合一”是一種境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人與外物有機和諧的聯系統一,天地與人高度融合的價值體現。

人類是從大自然進化過來的智能動物,天生帶有自然情結和綠色生態基因,人類的心靈深處都不由自主的向往大自然。人類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逐漸改變了自然天地,違背了自然法則,不僅破壞了一部分自然,也改造利用了一部分自然。在破壞和改造利用的過程中,從刀耕火種過渡到農耕的穩定和平衡,其中可持續利用的農耕土地稱之為田園。然而,我們的田園卻遇到了化學農業的侵蝕,只有回到天地的源頭,順應自然法則,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只有恢復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才能體現老子智慧的現代意義。

23

四. “三”“生”思想是耕育文化綿延不絕的力量

“三”是具有哲學理念的中國文化數字,"三"是奧妙無限的數字,三角形是萬物的穩定結構。“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點),一生二(線),二生三(面),三生萬物(體)。點、線、面、體無限變化。

三是宇宙萬物的形成之數,三點一線、三線一面,三生無限。天、地、人三者互動產生了自然萬物。天有“三”,日、月、星;地有“三”,水、火、風;人也有“三”,精、氣、神。

“生”是所有事物的命脈,只有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人類才能生生不息,實現可持續發展。老子非常強調“生”字,天地萬物本源從宇宙發生論的角度上看,是萬物生命的總源泉,具有能生而又不被生的永恒不息動力。

耕育文化歷經數千年,綿延不絕。天地大義,生生不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三生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弘揚三生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生態家園,就要求我們要倡導耕育文化理念,了解耕育文明發展歷程。新時代,大三生(耕育三生)發展原則就是要通過耕育倫理道德約束,建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生命健康的社會。

五. 耕育農法促進三生農業發展

“耕育農法”是一種使用傳統農耕技術與現代生物科技融合集成的農業生產方法,也是保持農田有機質平衡(有機質農業),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古今融合的生產方法。重點在于傳承田園農耕模式,發展生物生態循環模式,延伸多功能文化體驗模式。

“耕育農法”概念是由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孫建在1982年世行華北平原農業項目實施中首先提出的方法,耕育農法在保持傳統農業技術、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和生物防治的基礎上,利用微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等多種技術,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采用中醫農業方法和中醫農業投入品應對種養殖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病蟲害、畜禽疾病防控治療問題,在保障種養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可持續發展協調能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生態發展之路,推行生態發展方式和生態生活方式。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搞寅吃卯糧、竭澤而漁式的發展。

耕育農法強調精耕細作,精心精準,精品優品,其技術生產要素主要包含:水土不流失、肥力不降低,生態有保育、生產可持續,農耕有體驗、文化有傳承,自然與現代、和諧又統一;種養要循環、生物加有機,肥水用平衡、生物多樣性,現代與未來、科技與標準,康養與田園、育物又育人。

12

六. 耕育農業、耕育農法是三生農業的基礎

現代農業在給人們帶來高效的勞動生產率和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同時,也造成了生態危機:土壤侵蝕、化肥和農藥用量上升、能源危機加劇、環境污染。耕育農法借鑒傳統農耕措施,注重實行糧種輪作,牧草混種,放牧混合,增施有機肥,采用生物防治,實行少免耕,減少人力的投入等。

耕育農業是在傳統農耕文化、耕讀傳家的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并結合現代農業、中醫農業,融合創新出的生態農業體系。耕育農業在農耕傳統生產的基礎上將廢棄物處理技術、無土栽培技術、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等與中國傳統農業重視有機肥投入、生物相生相克原理防治病蟲害、中醫農業等其他適用技術相結合,形成的傳統與現代合一的耕育農業技術體系。耕育農業強調自然與人工調控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耕育農業是一個具有農耕文化基因、傳承生態農業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中國傳統的農耕歷史悠久,國際影響大。耕育農業涵蓋了耕牧漁樵等內容,具有中華民族特色。耕育農法也是耕育農業采用的生產方法,二者相輔相成,結伴而生,共同構成了可持續農業、生態農業的一種實踐模式,是中國版本的生態農業技術應用典范,也是世界生態農業中極具中國特色的示范應用。耕育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在傳統農耕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生態良性循環農業。

七. 三生農業具有優秀的農耕技術基因

農耕文明有上萬年的歷史,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據考證農業文明始于新石器時代的一萬四千年多前,農業帶給人類首先是從流動遷徙轉成定居,中國至少早在8000年前就有定居農業。距今7000年前,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保存有古人人工種植的稻谷,至中國農業始祖“神農氏”時期,農業文明基本形成。中國人之所以能夠從游牧采集的生活中跳脫出來,是因為古人特有的聰明智慧,在大的氣候周期影響下,物質不再像以往那么豐富,為了生存,人們需要讓作物生產可以在人的掌控下進行。

中國對整個人類文明的貢獻是順天時、借地力的精細化、生態化的農耕文明,相比工業文明對人類的貢獻是在技術和物質層面,而農業文明對人類的貢獻則主要集中在文化與精神層面上。中國古代農業對人類的貢獻,除了精細化、生態化的農耕方式,以及生產出高品質的食物外,更在于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發展理念。

八. 耕育理念內涵豐富、博大精深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從農耕時代進化到耕讀、耕莘時代,再融合近代生態理念、現代科技后進化到了目前的耕育時代。耕育的育是保育、復育、育人。耕育體系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農耕、生態、勞育、美育、倫理、徳智等教育學科,與耕育技藝、耕育康養、耕育美膳、耕育品牌共同形成耕育倫理道德與耕育文化、耕育文明大家庭。

九. 耕育三生促進“三生農業”發展

“耕育三生”大三生也是“耕三生”(“老三生”)與“育三生”(“新三生”)、“原三生”的集成。“耕育三生”既包括“耕三生”的生產、生活、生態,也包括“育三生”的生物、生存、生命以及“原三生”的三生萬物理念。“三生農業”是集成了新、老、原 “三生”理念的的雙融一體化發展模式。

“三生農業”雙融一體化發展模式具體是:新、老、原 “三生”的農業產業融合、跨界融合,以及“三生農業”標準、質量、一體化發展模式,也是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文康旅融合產物,是農業與教育、美食、中醫藥跨界融合結晶;是標準、質量、品牌一體化發展模式,也是生態高質量發展模式。一體化發展模式按照標準興農、質量富農、品牌強農的要求,扎實推進生物農業投入品替代化學農藥和推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積極探索開展“耕育農法”模式,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鄉村產業振興模式。

“三生農業”面對經濟和社會層面上農林牧副漁、生態環境、康養文教、餐飲食品等相關方面,追求傳承和創新。從建立新型人與天地和社會關系,通過耕育田園培養國民生態健康素養。建立生態飲食食療、耕育自然療法,療育身體、療育心靈,最終實現人和自然共同的健康。生物農業與有機質農業、耕育農法結合,推動微生物肥料和中醫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促進化肥替代活動,生產更多的生態食材和生態原產地農產品,為人類生命健康服務。(作者孫建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 一级特黄爽大片刺激在线 | 伊人亚洲免费看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