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新三生三生創融促進有機質農業、三生農業發展
在目前“新時代”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環境下,傳統的生活、生產與生態“三生共贏”理念需要按照新變化、新要求,不斷再融合再提升。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老三生”的基礎上,創新融合生物優選、生存賦能、生命健康“新三生”發展模式。把“新世紀”初的“三生共贏”,跨界提升到“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三生創融”。新時代耕育發展模式的原則是遵循耕育倫理道德,建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生命健康社會。
一、 “新三生”與“三生農業” 理念源于三生萬物自然法則
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以其超人的智慧探討萬物起源,萬物源于一,一生于道。老子《道德經》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暗馈毕扔谔斓兀扔谧匀唬朗亲匀环▌t。“一”指自然,“二”指天地。萬物自然法則:萬物的源頭是自然天地。萬物由物質構成,萬物依自然法則運行。
人類是從大自然進化過來的智能動物,天生帶有自然情節和綠色生態基因,人類的心靈深處都不由自主的向往大自然。人類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改變了自然天地,一方面違背了自然法則,破壞了一部分自然;也改造利用了一部分自然。在破壞和改造利用的過程中,從刀耕火種過渡到農耕的穩定和平衡,其中可持續利用的農耕土地稱之為田園。
地球的早期,陸地沒有土壤,只有風化巖石形成的沙礫或沙子。當草和樹誕生以后,草原和森林大火的灰燼以及微生物對枯草和樹的殘枝落葉分解形成的腐殖質,與地球表面沙礫或沙子混合才逐漸形成土壤。因此,土壤礦物元素和有機質主要來源于枯草和樹的殘枝落葉。土壤微生物將不溶于水的礦物元素分解為水溶性礦物元素,加速了土壤的演化歷程。因此,當土壤有效成分特別是礦物元素和有機質流失后,我們選擇枯草、樹的殘枝落葉、廢棄樹皮、植物秸稈等為原料,通過生物發酵制作草木腐殖質。這種草木腐殖質既有農作物需要的大量氮磷鉀,又有豐富的礦物元素以利于合成足夠的生物酶,還有大量的有機質。這種富含氮磷鉀、礦物元素和有機質的土壤,可以讓微生物有效繁殖,于是綜合解決了土壤肥力(氮磷鉀)、酶力(礦物元素)、有機質和微生物四大控制因素,實現了健康農業標準。有機質農業就是通過合理使用農業廢棄物與秸稈還田補償農田流失的礦物元素,重構土壤對健康的物質基礎。
生物農業與有機質農業、耕育農法結合,推動微生物肥料和中醫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促進化肥替代活動,生產更多的生態食材和生態原產地農產品,為人類生命健康創造飲食健康條件。
二、 耕育理念內涵豐富、博大精深
耕育代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從農耕時代進化到耕讀、耕莘時代,再融合近代生態理念、現代科技后進化到目前的耕育時代。耕育的育是保育、復育、育人、療育(愈)、化育。耕育體系在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農耕、生態、勞育,美育、倫理、徳智等教育學科,與耕育技藝、耕育康養、耕育美膳、耕育品牌共同形成耕育倫理道德與耕育文化、耕育文明大家庭。
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健康的科學。包含營養與健康、植物與健康、動物與健康、微生物與健康、遺傳與健康、生殖與健康、生物技術與健康以及環境與健康,體現生命科學與健康的關系。
三、 耕育三生“三生創融”促進“ 三生農業”發展
“新三生”是在生活、生產與生態“老三生”的基礎上,按照新時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化和要求,不斷融合和提升,逐漸演變成為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新三生”。新三生不是替代,而是兼容和并舉,新三生、老三生以及原三生(三生萬物)共同組成了“大三生”(耕育三生)的“三生創融”。
“大三生”(耕育三生)從定義到內涵和外延分成三個層面,每一個層面以“三”為軸線延伸出三個主題,每個主題又進一步拓展延伸出三個分主題。每個分主題都有獨立概念,共同融合組成了“大三生”這個大家庭。第一個層面,是三生理念創立發展的3個階段:1.“原三生”,是二十一世紀(新世紀)前,依托2500年前古文明的道德經“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理念基礎上建立原生概念;2.新世紀“老三生”,倡導生活、生產與生態的“三生共贏”;3.新時代“新三生”,是現今生物、生存、生命“物命存生”。第二個層面,是三生理念與耕育融合的3個階段:1.耕育田園、耕育農法、耕育康養(健康與素養);2.耕育文化、耕育文明、耕育倫德(倫理道德);3.耕育農業、耕育美膳、耕育足跡(大足跡);第三個層面,是三生理念在農文康旅領域擴展和延伸的3個發展階段:1.生態食材、中醫農業、有機質農業;2.農耕文化、生態保育、文旅地標;3.生態餐飲、耕育食德、美食地標。
“三生農業”是新時代“新三生”和“大三生”(耕育三生)理念與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在農業領域的融合應用?!叭r業”是生生不息、持續更新提升的農業理念,“三生農業”伴隨著“三生”理念的發展,其內涵從創立到現在經歷了三次更新。第一次是2500年前創立的原“三生農業”,是按照“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理念與有機質農業和耕育農法結合的農業。第二次是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新世紀”,依托生活、生產與生態融合的老“三生農業”。第三次是進入新時代按照新變化和要求,在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融合后的“大三生”(耕育三生)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新“三生農業”。
四、 有機質農業是生命健康之母
土地是生存之本、土壤是健康之源。土壤有機質是指土壤中源于生命的物質,是土壤中除礦物質以外的物質,是土壤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礎,土壤有機質含有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可以說沒有土壤有機質就沒有土壤肥力。
“有機質農業”概念是由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孫建,在2009年1月安徽亳州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項目規劃中首先提出。有機質農業是健康土壤和農業生產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產出健康的生態食材,有機質直接影響著農田、生態、植物健康,間接影響動物和人類的健康。有機質農業積極致力于利用耕育農法循環農業培育生態土壤,使農業生產回歸健康生態本源。
有機質農業是耕育農業、生態農業的基礎,致力于提高土壤呼吸強度和維系土壤健康的農業(呼吸農業),有機質農業不同于遙不可及高門檻生產條件的有機農業,他是按照循環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模式,以提升和保持土壤的有機質高水平含量,保持在當地或就近的一定區域內,農田種植產出與發展養殖業品種和規模之間的平衡,最大限度將農業生產和加工的廢棄物綜合利用,通過養殖業實現過腹還田,形成良性的生態種養農業。農田產出的優質生態農產品和秸稈等副產品,其生態食材作為人類健康生活食物和動物的健康養殖飼料,種植和加工農副產品和生態作物秸稈用于養殖飼料、飼草和生態肥料。將人畜糞便通過沼氣或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優質肥料用于還田,保持和提升土壤有機質養分,為形成下一輪更高質量的有機質農業創造基礎。實現優質有機質農田、生產優質生態食材、供應生態餐桌和市場良性循環。
有機質農業倡導生態生產、循環生產。即根據當地農田的產出、市場需求以及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合理配套布置養殖品種和養殖規模。就地或就近利用農田產出食物和副產品發展養殖,減少養殖業需求的農副產品運輸距離,為養殖、加工廢棄物生產的有機肥料還田提供方便。
有機質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緩沖性能。同時有機質中的腐殖質具有生理活性,能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有機質中的腐殖質還具有絡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五、 有機質農業遵循養分歸還學
對土壤的定義,我國古已有之。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壤,柔土也,無塊曰壤。”從字形上看,“土”字中的“二橫”代表了上下兩層的意思,其上是表土,其下是底土;“—豎”則指生長在兩層上的植物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這也是世界對土壤最早的科學定義。
19世紀40年代,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就提出植物礦質營養三大學說。1.礦質營養學說:土壤中礦物質是一切綠色植物的唯一養料;2.歸還律學說:只有將植物吸收的礦質養分歸還給土壤,才能保住土壤的肥力;3.最小養分定律:植物產量決定于最小養分因子。土壤礦物質包括幾十種礦物元素,因此,只關注氮磷鉀而忽視其他礦物元素特別是微量元素,嚴重地違背了礦質營養學說?;剩ǖ租洠┳屴r作物獲得了高產,但幾十年來,農民不再把秸稈和動物以及人的排泄物歸還土壤,即不再把植物吸收的礦質養分歸還土壤,讓土壤綜合地力嚴重流失,違背了歸還律學說。而傳統農耕生產生活模式是種植的農作物的籽粒是作為人食物和家禽、家畜的飼料來源,部分農作物秸稈用作燃料,部分秸稈用于發展食草動物的飼料,生產的家禽、家畜供人食用,人畜禽的糞便用于發酵還田。
六、 有機質農業與健康農業一脈相承
日本古訓“種植之前先做土,做土之前先育人”。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標準,適合農作物健康生長理想土壤干重的有機質含量在2%-5%。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土壤有機質過低的土壤免疫力就低,容易板結,酸化,作物容易得病。有機質本身就是養分的儲藏庫,同時深刻地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同時有研究表明,土壤有機質深刻影響水分的存儲。土壤有機質也深刻影響著土壤的質地和結構。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可以形成穩定的大量的有機無機復合體,具有良好的土壤結構,不僅抗土壤侵蝕,也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氣條件。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各種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中自然形成龐大的食物網,構建健康的生態系統,這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是土壤活力的來源,從養分轉化直到病蟲害控制,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土壤越健康,作物就越健康。土壤有機質缺乏是土壤萬病之源,幾千年來的原始農耕,土地生產的農作物為人類提供食材,當人類和動物吃完的排泄物都要歸還給土壤,農作物的秸稈也要歸還給土壤,一方面是把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從農作物帶走的生命元素重新歸還給土壤。每年施入農家肥,土壤有機質豐富。但是近幾十年,我們依賴于使用化肥生產農作物,帶走了土壤的生命元素,不把農作物的秸稈以及人和動物排泄物還給土壤,只從土壤索取生命元素,而不歸還,這必然導致土壤當中的生命元素不斷流失,引起生產的農產品嚴重缺乏生命元素,當我們的食材缺少礦物質和生命元素的時候,必然導致慢性疾病和亞健康發生。
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卡爾·鮑林說過:“每一種疾患、每一種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礦物質缺乏上去。”同樣在營養過剩的發達國家以及吃得飽的發展中國家,由于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不足,導致人體內這些成分的缺乏,這種饑餓因為看不見而被稱為“隱性饑餓”。“骨骼的健康需要鈣、磷、鎂這三種元素來支撐。這三種元素全部來自于土壤。數據表明,有些地方土壤里鈣流失甚至達到百分之八十多?!比扁}問題和骨質疏松癥如今正越來越普遍化和年輕化。
“三生農業”面對經濟和社會層面上農林牧副漁、生態環境、康養文教、餐飲食品等相關方面,追求傳承和創新。從建立新型人與天地和社會關系,通過耕育田園培養國民生態健康素養。建立生態飲食食療、耕育自然療法、療育身體、療育心靈,最終實現人和自然共同的健康。(作者孫建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