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我國自然保護區工作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當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依然很大,自然保護區在建設和管理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詳細]
“前幾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美國夏威夷大會上,該組織在其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降低1級為易危。對此,國家林業局回應表示,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9月8日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高吉喜委員在發言中,首先分享了這條新聞。[詳細]
“生態移民要注重整體設計,精準移民,關鍵是搬出來后要穩得住、有事干。”胡四一常委補充道:“加強對移民社區的管理,加大對后續產業扶持力度,保障資金支持,提高當地的教育質量。”只有一系列的措施到位,才能充分鞏固生態移民的成果。[詳細]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審計,還需要提升審計技術水平,“利用大數據平臺提高查核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效率和能力。建立自然保護區資源監測體系和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庫,借助多維數據有針對性地進行審計數據綜合、比對分析,提高資源生態環境審計效率和質量。”[詳細]
作為海洋資源大省,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超過陸域面積。據資料顯示,福建省人均淺海灘涂面積21倍于全國平均水平,海洋礦產和風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深水岸線資源,其豐富程度位居全國第一。[詳細]
“保護區的劃分,既要發揮其動植物保護的主要功能,也要合理兼顧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國政協常委郭層城在9月8日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首先解釋了自然保護區劃分的原則。[詳細]
鐘曉渝還提出了另一個改變———“改變為保護而保護的立法思路”,他呼吁樹立以人為本兼顧保護區與周邊居民及當地經濟的共同發展的理念,為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學、更系統、更具操作性的法治保障。[詳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去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發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的通知,擇定在北京、黑龍江等9地開展為期3年的試點,到2017年底拿出符合國情的國家公園體制具體方案。[詳細]
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到戰略高度。“美麗中國”不僅成為國家層面的宏偉目標,也成為中國老百姓共同期待的愿景。全國政協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工作,今年年初經主席會議審議通過,“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被列為雙周協商座談會議題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