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鉅惠民生鉅惠民生
山綠了,人富了嗎
福建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提速,兩年又治理30.23萬畝
怎樣花好種樹錢?
干部們說——
合同管理、配套建設、重點項目法人負責制,“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好”
其實以前長汀也以地方財政補貼水土治理,但財政只7個多億,只能“撒撒胡椒面”。近兩年來,隨著中央、省、市扶持的專項和配套政策、項目、資金到位,每年僅中央補助部分就凈增了近4億元,補貼的面與量大幅提升。
僅這兩年多,記者就來了五六次。感覺當地干部們個個都累——兩年間,全縣又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23萬畝,年年完成上級下達任務的110%以上。之前10年完成治理107萬畝,這兩年他們是一年當作一年半在用。縣水保局局長林豫峰因為痛風一瘸一拐的,但還是天天爬山,速度也一點不減,“習慣了”。
但更多的人表示,最苦的其實是心累。
一層心累是“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好”。中石油是中央指定的唯一一家對口協助長汀水土治理的央企,有一個項目是建萬畝生態林,總投資4300萬。“不光要種出生態,還要種出財富。”主管這個項目的縣委副書記、省林業廳掛職處長徐文輝與中石油反復商量。挑的樹種是無患子、楓香、櫻花等10個兼有生態、經濟價值的常綠闊葉品種。種也要種得科學——這個項目是全省最大的闊葉樹大苗栽植示范點,省農大在此建立了觀測基地;管也要管得嚴格——中石油采用“項目經理制”,授權第三方監理單位,逐一落實數量、面積和成活率。而今10382畝、771822株苗木,成活率達98%。
縣里的項目就更嚴了。凡重點項目全部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合同管理、工程監理。此外還必須采用資金報賬制和項目競爭制。“簡單說以前先給錢后干,現在是先干,審核通過了再給錢;以前我們動員人家干,現在你有積極性主動申請了才讓干。”盧曉香從一工作就和水保打交道,至今干了20多年,“最大的改變是合同方式,以前很粗略,按每治理一畝算多少錢。現在是每畝要種多少株、成活率多少、打多少條竹節溝、挖多少草穴,逐項規定,清清楚楚。” 福建省國土部門2012年遙感調查顯示:長汀比上年流失面積減少5.38%、減輕14.73%,后者位居全省22個水土流失縣第一位。
二層心累是“要說服每個群眾都理解工作”。不砍樹也能富,放在個體承包者身上沒問題,放在全縣299個村,可就難了。策武鎮南坑村選的是生態旅游、河田露湖選的是發展花卉產業,如今都漂亮得不得了,可過程對于兩位女支書卻幾乎都是“滿腹委屈淚”。
南坑村因為離城只有3公里,于是和一家旅游公司合作。要搞旅游就要村里重新規劃、整合利用土地。一說計劃村民都說“好”,可項目開到誰家門口,誰家都喊“停”。“當年我們修路時,村民們是主動讓地,也不提啥補償;現在就為挪一棵樹,我連去了5次,直到黑了臉說‘論起來這棵樹當年也是村里栽在你家門口,要賠先賠村委會’。”沈騰香拿出做了16年村書記的“厲害”。
河田露湖39歲的羅群英才當上村支書沒兩年。發展花卉需要流轉土地,剛開始動員時,有幾十戶是入股,更多的是出租。一年下來,花卉公司一年一畝地收益過萬。當初一摔門把小羅堵在門外、氣得小羅回家連哭了好幾回的村民們,又紛紛上門求著也要讓地入股。
真實的故事總是令人哭笑不得。就像是曾經被破壞的生態,修復起來非常艱難,比生態更難修復的是彼此的信任。
如何綠得長遠?
創業者說——
林權抵押真正實現“不砍樹也能富”,綠色考核讓青山綠水變優勢
“不砍樹也能富”“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這些口號昭示著理想,可理想變成現實總要屢經滄桑。
河田鎮紅中村的劉靜美原來是以砍樹販木為生,二三十年的光景,在他手上賣掉的林木也有四五萬立方米。在長汀掀起的水土治理熱潮中,如今他也放下斧頭拿起鋤頭,從2009年起承包了家鄉紅中村4470畝荒山,改行種樹。兒子在深圳開了家公司,前后資助了老爸580萬元。老劉自己開了6公里路、建了9座橋,種下滿滿746490株杉木,平均每畝167株。雖然政府有每畝80元補貼、又幫他把沙石路改成水泥路,可老劉手頭也已緊得“攥不出一滴水”。
正當老劉一籌莫展時,長汀今年初推出了林權證抵押貸款政策,縣財政出資3000萬作為林權抵押擔保,并與農行合作成立林業金融服務中心,按照至少1∶5的比例為投資營林的個人與公司解決資金難題。至今全縣林權貸款已有16起、累計7175萬元。老劉就拿到了200萬元。“現在平均每天每棵樹給我增值0.2元,40年后這片林子至少可以成材8萬立方米。”
制度一破題,“死資產”變成“活效益”。至今長汀個體與公司造林面積累計超過30萬畝,占總造林面積的86%以上。“群眾為主體”不再是一句空話。
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還要改變觀念。同樣是靠近縣城的古城鎮梁坑村,為治理水土流失需要搬遷。群眾不僅沒反對新村改造,還主動張羅著搞起了生態旅游——“鎮里給了10萬元無息貸款,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成立理事會公司,拆改空心房、破房、整理宅基地、制定補償標準、確定新位置,都讓理事會來辦。我們就負責統一規劃、設計、建材、請施工隊。”村支書曾廣義想的這招,如今成了當地的“經典”之一。
“把使用青山綠水資源的權利,和群眾一起共享。”這正在成為長汀在綠了之后中誕生的新觀念。作為汀江源頭的新橋鎮,在縣里新制定的考核條例中,不再有發展工業內容,而是把大氣、水質、水保列為重點考核內容。反過來,這倒也成了鎮里“特殊優勢資源”。他們也在和一家旅游公司合作發展生態旅游。鎮里一方面請專門的單位把6.8公里河道沿岸的每棵樹、每株花都折算成資本,另一方面也把兩岸凡涉及農民的灘涂、菜地也一并入股其中,改造為漂流景點。結果群眾比政府積極性還高,還沒等補償就開始了動手拆除。
2013年4月,長汀成為全省首個國家命名的水保生態文明縣;8月,再被水利部列為全國45個水生態文明縣,也是全省唯一的試點縣。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長汀 治理 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