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鉅惠民生鉅惠民生
黃土高原治理:樹立生態優先理念 “綠”與“美”并重轉變
原標題:黃土高原治理應走向何方?綠意盎然絕不是終極目標
作者:張永利
當前,黃土高原地區正處在大開發時期,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趨緊。從國內外的歷史經驗看,一個國家或地區越是經濟高速增長期,往往也越是資源環境的破壞之時。黃土高原生態先天性脆弱,如果為了一時的經濟發展而破壞了整個生態環境,多增加幾百億元的生產總值又有什么意義呢?從現實來看,黃土高原仍然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72.77%,治理水土流失仍然是黃土高原治理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
推進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第一的思想,采取最嚴格的措施和制度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促進自然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一手抓發展速度,擴大森林植被和生態容量;一手抓優化結構,完善功能,建設穩定高效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同時,要從人民群眾是生態建設主體的實際出發,把生態改善與民生改善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生態與經濟兼用的特色林果基地,讓人民群眾從生態建設中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利益,激發和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持久投身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30多年的持續建設,黃土高原以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為主要功能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框架基本形成,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工作站上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調結構、拓內涵,提功能、增效益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黃土高原地區防護林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要正確處理數量和質量的關系,推進防護林建設由數量擴張型向質效提升型轉變。加快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既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更要從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工程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實際出發,走質量效益型的路子。在質量理念上,要加快推進防護林建設由過去主要注重面積、密度、成活率、保存率等傳統的、外在的質量要求向注重林分結構、生態功能、系統穩定性、生物多樣性以及適地、適樹水平轉變;在質量標準上,要由過去注重成活成林、面積數量向注重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綜合發揮轉變;在質量管理上,要由過去的結果管理、事后監督向全過程、全面質量管理轉變,把管理的觸角延伸到規劃設計、種苗培育、作業設計、撫育管護、森林經營等營林的各個環節。
二要正確處理“綠”和“美”的關系,推進防護林建設由單純綠起來向“綠”和“美”并重轉變。修復黃土高原退化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演替過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30多年的艱苦奮斗,換來了黃土高原的綠意盎然,這的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絕不是黃土高原治理的終極目標。當前,要結合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要求,突出身邊增綠,改善人居環境,在城鎮周邊,村莊周圍,道路兩旁,河流兩岸,建設森林城鎮、森林村莊、生態廊道,大力發展觀光林業、休憩林業,實現由“綠”向“美”的飛躍。同時,要積極穩妥地推進退化林分修復,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三要正確處理基地建設和產業開發的關系,推進特色林果業發展由規模化生產向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方向轉變。當前,黃土高原特色林果業發展勢頭非常迅猛,這是林業生態建設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要保持高度清醒的頭腦,理性看待、科學分析、正確把握特色林果業的發展態勢。尤其要站在全球高度、用世界眼光對一些主打林產品的市場容量、潛力、前景等作出前瞻性的預判,及時做好規劃引導、生產指導,決不能一葉障目、一哄而上、盲目跟風,釀成產能過剩、果賤傷農的悲劇。從現在開始,各地要把推進黃土高原特色林果業發展由規模化生產向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方向轉變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發展綠色、清潔、無公害的有機果品;要強化品牌意識,打造在國內外拿得出、叫得響的知名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要大力推進特色林果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同時,在管理制度上,要重點在建立健全生態修復制度、森林經營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等方面下功夫、找突破。創新防護林投入補貼制度,逐步建立以中央投入為主導、以地方配套為補充的長效機制;要逐步改變現行造林投入和造林管理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向工程建設流動聚集,鼓勵大戶、企業等多種經濟主體投身工程建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林業;要按照“誰使用、誰付費,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積極探索建立跨區域重要水源保護異地生態補償機制;要建立營造林市場化運行機制,鼓勵開發式、購買式、合作式造林,提高造林成效;要創新科技支撐,完善工程建設技術標準、規程等,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工程發展方式中的支撐引領作用;要創新考核評價機制,探索建立生態效益評價體系、考核辦法、獎懲制度,依法推進項目建設。
(作者系國家林業局副局長)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黃土高原綜合治理 生態優先 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