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五十五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五十五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全國政協“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2016年09月12日 15:35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鐘曉渝:自然保護區立法應樹立以人為本理念

目前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所有問題都與我國現行自然保護區層級較低、目標單一、相關法律體系的不健全直接有關。必須加強研究,提供建設和管理更科學、更系統、更具操作性的法治保障。為此,建議:

一、 變單純保護為保護與利用并重。我國現有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單純強調保護的立法指導思想與保護區當地居民利用資源的現實需求形成對立關系。當前,部分自然保護區被封閉式的保護起來,源自于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而這些地方大多處于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生態保護、脫貧攻堅任務繁重。

建議改變為保護而保護的立法思路。立法目的除保護生物多樣性、珍稀物種等基本目的外,還要資源服務百姓,包括實現科研、教育以及旅游等功能。所以,立法必須以人為本兼顧保護區與周邊居民及當地經濟的共同發展的理念,既嚴格保護又合理利用才能根本解決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二、 變封閉管理為開放式管理。與“嚴格保護”法律原則相聯系,出于對資源和物種進行搶救式保護的考慮,自然保護區實行封閉管理模式。對資源利用的限制,減少了這些地區百姓的收入,導致保護區與當地社區關系緊張對立。

建議改封閉式管理為開放式管理,發揮當地政府與社區和居民的共同作用,使當地社區和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參與自然保護區資源物種的管理與決策工作。建立起當地群眾和地區的經濟利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合起來的開放式管理機制,把保護生態環境變為社區群眾在經濟活動中的內在主動的行為。建立起保護區與當地社區的開放協作機制,形成一種對外開放的利益共同體關系,保護區才能獲得持久、良性和健康的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甘肅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郭層城:自然保護區范圍需精準劃分、科學調整

在對甘肅省酒泉市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調研中發現,受當時技術條件和認識水平的限制,以及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變化,使得一些保護價值不高的區域被劃入保護區。如地處肅南蒙古族自治縣的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白唇鹿、野牦牛、藏原羚等高原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為主。保護區內有兩個鄉鎮(社區),生活著大量牧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得他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很強。區域劃分未能充分考慮牧民草場問題,致使保護區功能區與牧民草場發生重疊。加之南疆公路從保護區穿過,也會產生一定的矛盾。

保護區的劃分,應既要發揮其動植物保護的主要功能,也要合理兼顧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議:

國家環保部和國家林業局組織專家,對劃分范圍不準確或者需要作出調整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實地考察,精準勾勒,科學調整,合理劃分。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積極開展社區共同管理自然資源的新模式,通過適度參與形成廣泛共識,尋求實現社區發展與資源保護協調統一。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主席李鉞鋒:破解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困境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及其產卵場。近年來,由于水電開發和過度捕撈,這些特有魚類呈下降趨勢。保護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法規與現實不相適應;管理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轄區劃分不清晰;保護區建設資金不足。

為了有效遏制保護區資源衰退趨勢,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實現長江大保護的目標,建議:

一、 由農業部制定《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另行制定河道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定期編制保護區保護行動規劃,重點加強保護魚類關鍵棲息地修復和關鍵物種的種群恢復。建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基金,通過轉產安置、生態扶貧、社保兜底等政策和形式,力爭2—3年內全面完成保護區漁民退出。

二、 鑒于保護區流域跨省、跨界的特殊性,組建國家層面的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規范并明確事權、人事權、財權,轉變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方式。省、市、縣設置相應機構,專職承擔日常巡護和監管。鑒于執法權對保護區管理至關重要,保護區管理機構與漁政部門合署,并明確所在漁政部門的管理職能。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 保護 生態 保護區 建設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色婷婷六月在线图片 | 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中文一卡二卡三卡免费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 | 亚洲中文字幕91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