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朝陽區醫聯體解決患者分流難題
日前,北京朝陽醫院13個科室的專家,入駐河北燕郊的河北燕達國際醫院。這標志著首家異地民營醫療機構加入北京朝陽醫院醫療聯盟。當地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北京三級甲等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
過去,大醫院因為集中了優質醫療資源,病患云集,造成看病難;而小醫院、社區醫院則長年“吃不飽”,門可羅雀,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如何改變這種旱澇不均的局面?組建醫聯體就是一種探索:讓大醫院的醫生去基層醫院坐診,從而帶動大醫院的慢性病人去基層醫院康復。
朝陽醫院是北京市最早開展醫聯體服務的三級醫院之一,與周邊1家三級醫院、2家二級醫院、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抱成團,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和統籌利用。目前,該醫聯體運行已一年半,僅去年就下轉了760多位患者,而上轉的患者只有89人。這說明醫聯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患者從大醫院向基層的分流。
病人為何愿意去小醫院
每逢周二下午,在朝陽醫院做完手術后,骨科副主任周君琳都趕到八里莊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轉院患者查房。在社區中心辦公室衣帽間,有一個寫著周主任的衣帽鉤,用來掛她的白大褂。
在301病房,75歲的王毓華前幾天從朝陽醫院轉來。在做右股頭置換手術前,主刀醫生和骨科主任建議她到社區康復治療。老人女兒說,開始還有點擔心,后來發現在社區康復訓練,有大醫院醫生照顧,踏實多了。如果病情有反復,還能轉回去。術后第三天,老人填寫了《醫療保險轉診單》,簽署同意自行轉院書后轉入社區醫院。
“沒事,恢復得很好,做好功能鍛煉,兩周后就能走了。”周君琳仔細觀察老人的傷口,詢問病情后說,“我每周都去查房、指導治療。大醫院的專長是治療,社區的長處是康復,兩者結合優勢互補,更有利于身體康復。”
長期以來,以三甲醫院為代表的大醫院總是人滿為患,社區醫院卻門可羅雀。很多慢性重癥患者、老年病人,因對社區醫院的技術水平、醫療質量不信任,長期滯留大醫院。
“我們希望找到一條路,把聯盟中基層醫療機構1300張床位盤活,贏取患者對基層醫療的信任。”北京朝陽醫院執行院長陳勇說。
這條路就是,三甲醫院“包片”社區,專家坐診社區醫院。周君琳等7名副主任醫師就多了一個身份——社區衛生中心“責任主任”,接受朝陽醫院和所任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雙重考核。
呼吸科副主任醫師逯勇擅長治療支氣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負責的是六里屯社區衛生中心。自去年11月起,他每周至少有一天在社區出診,定期在業務上指導其他社區醫生。“除此之外,我還得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既要及時將社區里的重癥患者送往朝陽醫院治療,也要鼓勵病情穩定的患者回到社區康復。”
陳勇說,目前大多數醫療聯盟內,患者都是從基層往上轉,下轉的康復患者很少。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醫聯體 三甲醫院 社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