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縱議縱議
應重視中譯外的文化傳播作用
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翻譯已經從輸入型轉為輸出型,這是一個質的變化。雖然對外翻譯在對外文化走出去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在實際工作中所受到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曾經有一位老翻譯家一輩子從事中譯外工作,他的作品長期在國外發行,然而他的能力水平不被人們所知。即使他把自己的對外翻譯作品拿給親朋好友看,大部分人因為不懂這門外語,也難以對他的工作做出評價。然而,他在退休后,有了閑暇時間,偶然間把一部外國作品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出版,他在一輩子默默無聞之后,突然一下子成為了全國知名的翻譯家。由此,可以說如果把長期從事中譯外的專家們形容成“隱蔽戰線”的英雄,恐怕并不過分。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他的作品對外翻譯出版文種多,這也證實了中譯外對我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性。目前,社會上對翻譯的專業性、科學性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將翻譯能力等同于外語能力,尤其是將對外翻譯簡單視為技術型的文字轉換。事實上,一切對外翻譯都不是兩種文字的簡單轉換,而是一種再創作,需要譯者以另一種文化的角度來思考和表述,是文化的轉換和傳播。這樣的要求無疑是很高的,因為僅照中文字面翻譯,無法使另一種文化背景的受眾接受和理解。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也使翻譯的難度加大。比如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一些表述: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對于沒有中國文化基礎的外國人來說,理解非常困難。又比如“唐朝貞觀之治”、“明朝永樂年間”這些詞語,幾個字,如果只是簡單翻譯就成為了時間符號,但從文化背景的角度,介紹出這個時間所承載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就有助于把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理念表達出來。通過中譯外,不只是讓國外受眾看到字面,而是要理解文字背后承載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從文學作品走出去來說,如果只重視作家的創作,不重視翻譯的再創作,那么無法產生高質量的譯介作品,對國外讀者的感染力有限,文學作品自身的價值無疑會受到影響。
當然,上面所說的中譯外在文化傳播層面的要求和難度很高,從目前來看,中譯外與國家建設需求和時代發展的要求還有相當差距,高水平翻譯力量還不足,水平有限,質量難以保障。這些問題經常造成各種翻譯錯誤,比如把展覽館和博物館的入口和出口翻譯成商品的進出口,把為了簡政放權而實施的大部門建設翻譯成組建更大規模的政府部門。類似這樣的錯誤不僅不能準確轉達中國文化元素,還會造成誤解。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質量,制約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甚至妨礙樹立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在國際翻譯家聯盟的一次世界翻譯大會上,來自歐洲的發言者認為,按照規律翻譯人員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把外語翻譯成母語。如果硬是要違背規律,試圖把母語翻譯成外語,那必然是一個錯誤的選擇。然而,對于中國的翻譯而言,長期以來能夠從事中譯外的外國翻譯人員少之又少,中譯外不是“錯誤的選擇”,而是“唯一的選擇”。這種“迫不得已”也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中國自己的中譯外隊伍。現在的問題是,發展了的中國需要這支隊伍更加壯大,更加年輕化。社會也需要為這支隊伍提供更能夠發揮其聰明才智的工作機制。同時,在未來的發展中,使中譯外的隊伍更加強大,還要積極吸收更多的國外翻譯人員參與。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翻譯 中譯外 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