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眾說
“公民一卡通”在建更在用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對外公布的《關于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涉及社會治安防控的多個領域。《意見》明確指出,中國將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代碼、統一共享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探索建立公民所有信息的一卡通制度。(4月14日《新京報》)
打包公民信息是“簡政”開始
對 “一卡通”大家都很熟悉,前面加上“公民”二字,有著革新意義。未來的“公民一卡通”,起碼應該具有兩個亮點。
一是真正讓公民信息共享。這段時間,一道如何“證明我媽是我媽”的考題,難住了很多人。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政府部門一再呼吁全社會要有互聯網思維,既然“互聯網+”大勢所趨,政府部門為什么不做互聯網思維的先行先試者?試想一下,如果建立了統一共享的基礎信息庫,推出“公民一卡通”,市民再碰到類似問題,只需打開電腦,輸入身份證號查詢就行了。這也意味著,“背著公章旅行”,可能就此成為歷史。
二是真正把公民信息打包,不再制造“壓力山大的卡奴”。現在打開不少人的錢包,錢沒多少,卡一大堆,已經成為常態。每一張卡,都對應著一種公民權利、對應著一項公共服務、對應著一個對之負責的公共部門,可謂“卡卡有來頭,一個不能少”。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生局巡視員鄧小虹“吐槽”,當下各種卡太多,應當拓展身份證的使用范圍,把身份證變成“一卡通”,涵蓋就醫、教育等各類公共服務信息。暢想一下,如果有了“公民一卡通”,真正實現“一張卡”,會減少多少麻煩?
當然,這些都建立在用的基礎上。從這一意義上講,“公民一卡通”在建更在用。只建不用是浪費,用也是對建的推動。(毛建國)
還需公共服務有效供給
推出“公民一卡通”,換言之,就是將對應著公民信息所具有的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有機整合,特別是在公共服務的多元化、數字化與便捷化的網絡時代,各類公共服務的內容,不可避免會對其“實現形式”提出更高要求。而公共服務能力的強弱,決定著“公民一卡通”所享受的服務和待遇,如果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無法滿足公眾的需要,那么,這種“卡”的有效轉換就會大打折扣,也會給公眾的辦事帶來麻煩與不便。
應當看到,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是否高水平,反映到“公民一卡通”,必須要看一看方便的是公眾還是管理部門。顯然,“公民一卡通”能夠減少公民持卡的數量,讓公民在享受公共服務時更加便利與快捷。但是對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而言,實現信息徹底整合,相關機構必然要犧牲掉一定的業務獨立性,隨之而來勢必影響到部門利益,這恰恰是“公民一卡通”轉換中不可避免的現實利益問題。
編輯:水靈
關鍵詞:公民一卡通 公共服務 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