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爭鳴
公共資金成“糊涂賬”一定另有“隱情”
原標題:雷若愚:公共資金成“糊涂賬”一定另有“隱情”
總額龐大的公共資金監管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新華社去年8月—12月陸續10次播發“錢去哪兒了”系列報道,追問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或政府基金去向。(4月8日《證券日報》)
去年和今年的兩會期間,針對公共資金去向問題,新華社做出了“十問”和“七問”的相關報道。而5年30多萬億公共資金到底去哪兒了?截止目前,資金的收支部門、監管部門都還沒有搞清楚。作為公眾來說,公共資金更是一筆“糊涂賬”。如此狀況對公共資金和公眾來說,既不安全也不負責。在追求法治化建設的今天,理清公共資金去向既有必要也很必須。
其實,公共資金“錢去哪兒了”原本就是一個不該有的疑問。為什么?無論是預算法還是《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中對公共資金的收支管理都提出了詳細要求,明確規定,公共資金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現狀卻是每年6萬億元的公共資金“收得爽快、用得糊涂、去向成謎”。明明有法規卻不執行,這里面一定存在著“貓膩”。從調查中可以看到,公共資金收支亂象十分突出。究其原因,還是因對資金的收支不透明、管理松散、缺少監管等問題所致。
要厘清公共資金錢到底去哪兒了這一疑問,筆者認為,當首先成立一套人馬,對公共資金現狀進行調查梳理,找出問題所在。其次要針對問題出臺更明確的管理實施細則,加強資金的管理。另外還要加大對資金收支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對于那些私設“小金庫”,亂用資金甚至貪腐的行為必須給予嚴懲。通過工作,讓“糊涂賬”不再“糊涂”,讓“隱情”無法隱藏。
發現問題不是目的,發現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防止類似問題不再發生才是根本。要讓公共資金發揮出應有作用,筆者認為,一方面需要理清公共資金的總類,明確各自職責,誰收錢?誰支錢?怎么支出?是否要公開?支出后誰來監督使用情況等都應該明確,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就追究誰的責任。另一方面,要公開公共資金的收支情況。公共資金之所以成為“糊涂賬”,在于其缺少了外界的監督。沒有陽光就意味著可能存在暗箱操作,一些違規使用公共資金的案例就是最好的例證。第三,應將事后監督改為事前監管,財政、審計等部門要在公共資金收支時就介入監管,切實履職,確保公共資金使用效益達到最大化。第四,應探索改革公共資金的使用和管理體制。通過多種手段,多種方法,最終實現公共資金收支明白,賬目一清二楚。
編輯:水靈
關鍵詞:公共資金 糊涂賬 隱情 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