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公益從業者:窘境之中的堅守 收入保障水平不容樂觀
摘要:7月9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益寶計劃聯合多家機構在京發布《中國公益從業者保障狀況專題調研報告》。報告顯示,我國公益從業者的收入和保障水平普遍較低,甚至有超過1/3的人沒有基本社保。
7月10日,北京。
盛夏悶熱的天氣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在立水橋附近的一個寫字樓里,李科銳正在收拾他的私人物品,當天是他在這工作的最后一天。
“要走了。很有些不舍,但是不得不走。”李科銳在位于這棟寫字樓辦公的一個環保公益組織里工作了4年多。“我是學環境工程的,喜歡這份事業,也和同事們相處得特別好。但是沒辦法,再不換工作,老婆就要和我離婚了。”李科銳苦笑著告訴記者。
在這個環保公益組織里,李科銳的月收入是3200多元,他的下一個崗位,是一家環保能源企業的產品開發工程師。
“月薪稅后能有8000多,我結婚一年多,馬上打算要孩子,得為孩子考慮奶粉錢。”李科銳說:“還有就是那邊能給上全部的五險一金。”
與李科銳有著相同遭遇的公益從業人士并不少見。低待遇造成的人才的流失,已經成為業內多年呼吁解決的一個難點。7月9日在京發布的《中國公益從業者保障狀況專題調研報告》(簡稱報告),又再一次把這個現實問題推到了前臺。
從今年1月到6月,在敦和慈善基金會與南都公益基金會的資助下,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益寶計劃聯合多家機構,進行了中國公益從業者保障狀況的專題調研。
調研的結果顯示,我國公益從業者的保障水平不容樂觀。
“保障水平不高,抗風險能力不足。”調研的執行者、北京師范大學社會保障學博士生周玲如此評價說。
據周玲介紹,本次調查邀請問卷填寫者對所在機構的員工保障水平進行了自評。結果顯示,僅有5.0%的填寫者認為機構保障水平“較高”,23.3%的機構認為保障水平“合理”,71.7%的機構認為保障水平“較低”或“很低”。
“如果具體到個人,情況就更不容樂觀。”周玲說:“許多公益人都是在生活的窘境之中堅守著公益理想。”
超1/3從業者沒有基本保險
“收入低、資產少、保險差。”周玲用3個詞概括了我國公益人的保障現狀。
“大多數全職公益從業者稅前月收入總和低于全國平均工資水平,其中15.2%的調查對象月收入不到2000元,37.3%調查對象月收入低于3000元。月收入在4000元至10000元的比例為37.31%,月收入在1萬元及以上的比例僅占6.15%。”
周玲告訴記者,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公益從業者的收入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下。但需要注意的是,公益從業者的受教育程度要遠高于平均受教育狀況,因此公益從業者的低收入不是因為自身素質低,而更多呈現的是行業特征。
收入水平直接決定著公益從業者的資產狀況。
報告顯示,較高比例的公益從業者未能實現個人收支平衡。甚至有38.0%的調查對象2014年個人收支情況為“入不敷出”,僅有18.8%的調查對象明確表示“收大于支”??梢钥闯?,只有不到1/5的公益從業者可以依靠收入來實現個人資產積累。
與此同時,另一個讓人震驚的發現是,報告顯示,有超過1/3的公益從業者沒有基本社保。
本次調查中,機構為全職員工繳納了五險一金的占全部調查對象的37.7%;完全未繳納社保的占到了全部調查對象的35.1%。綜合所在機構的社保繳納情況、機構購買商業保險的情況及個人購買商業保險的情況,在本次調查中,三類保險均未購買的公益從業者占總數的17.4%,這意味著有近20%的公益從業者沒有任何保障。
一旦公益從業者遭遇意外事件或者罹患大病,所需費用往往在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這對存款資產極少、又沒有足夠保險的公益從業者來說,簡直就是災難。
“并且人在遭遇意外或重病后,往往難以正常工作、難以獲得持續收入,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不時可以看見公益從業者在遭遇意外或重大疾病后,自己往往會成為被救助對象。”周玲說。
與此同時,報告還注意到公益從業者的體檢率也較低。
調查發現只有38.4%的全職公益從業者所在機構提供了體檢或體檢補貼,由此導致一些疾病難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也增加了公益從業者遭遇重大疾病的風險。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公益從業者 窘境 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