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鉅惠民生鉅惠民生
村頭大喇叭又響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讓惠民政策直通田間地頭
村里有了“政策超市”
“1258”促效率
“三網”融合強效果
中央和地方的惠農政策不能及時、準確地傳達到基層黨員群眾中,是一個困擾基層的老問題。
2012年,以啟民智、惠民生為目的的農村政策宣傳“直通車”工程在青銅峽市全面實施,旨在破解難題,為農村發展提速。
青銅峽市制定了“1258”工作要求,即在1個工作日內完成宣傳材料編寫,2個工作日內完成對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村干部的集中學習培訓,5個工作日內將政策精神傳達到群眾,使政策宣傳覆蓋面達到80%以上。
針對基層黨員群眾生產生活相對分散,不易集中的實際情況,青銅峽市統一印制學習票下發各鎮、村,結合村民大會、冬季黨員輪訓、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村民 “一事一議”等會議和活動,集中群眾組織學習;將黨員干部群眾參加集中學習情況作為評選“十星級文明戶”“鄉村好人家”和“學習型家庭”等的重要依據。同 時,以戶為單位,為村民建立檔案,包括戶主姓名、家庭成員、學習內容等,將建檔工作納入各鎮效能建設范疇進行考核,確保農民群眾學習能長期堅持,落到實 處。
如何讓“直通車”內容實現有效傳達?“我們創造了三網融合模式,即天網、地網、人網。”青銅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志寧說。
據了解,該市利用電視、電腦、多媒體等,組織黨員干部群眾觀看,架設大喇叭,利用戶戶通有線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手機報等多種現代化媒體,多渠道進行政策宣傳。
在全市85個行政村、21個城市社區建設了由政策宣傳臺、政策閱覽臺、政策查詢臺、政策110等組成的政策宣傳超市。
從市直部門抽調30名水平高、口才好、綜合素質強的干部組成宣講團,實行包村工作制,深入基層宣講。
“三網并用,解決了誰來宣講,如何宣講的問題,既讓政策宣傳不留死角,解決農民最迫切的信息需求,也能讓我們的機關干部接地氣,了解農民所思所想。”張志寧認為。幾年來,“直通車”已組織宣講超過1萬場(次),發放通俗易懂的“明白紙”50萬份。
“過去要了解個政策,我們村干部都得往鎮上跑,可有時候,鎮上的文件也不全。”南莊村副書記余成文說,“如今,不僅有宣講,有喇叭,還有政策超市,村民 要了解什么就取什么,干部在村里也能及時獲取各種信息。方便不說,村干部的工作也好開展多了。”余成文一邊贊嘆一邊列舉著“直通車”的好:通過政策“直通 車”,村民魏杰找到了養殖灘羊種公羊的補助政策,搞起了養殖;張玉芳、哈雪梅等家庭婦女受小額貼息貸款吸引,三戶聯保各貸款6萬元走上了創業之路;楊正文 找到了自己的創業項目……
熱心村民參與
百姓喜聞樂見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政策“直通車”自2011年11月開通以來,一直在探索如何讓政策信息更快更好地到達村民手中,更重要的是,如何入腦入心。
“準備了一天,還是心里沒底。”雖然去年已經講了40多場,但是王紫玉仍然有點擔心,既怕自己對于中央政策的領會不到位,又怕自己講出的東西農民不愛聽、不接受。
“農民很實際,想知道的都是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事情,比如低保、醫療保險等,他們覺得和自身利益關系不大的政策,怎么樣讓他們聽進去,照著做,大家都在想辦法。”王學云坦言。
為此,青銅峽市探索讓老百姓自己參與到“直通車”中來。75歲的朝陽村村民龍加賓現在是周邊鄉鎮的名人,由他組建的朝陽村業余文藝自樂班,自編自導自演 幾十部戲。去年一年,演出20多場,每場觀眾至少有300人。翻看自樂班的節目單,演唱、快板、秦腔等節目一應俱全,“百姓看得喜歡,政策才能更好地聽進 去。”龍加賓說,為了提升自己的政策水平,創作更好的作品,他成了村里政策超市的常客,只要有講座,他都會積極參與。
像龍加賓這樣的熱心村民還有很多,青銅峽積極發揮鎮、村、社區53個業余文藝團隊、農村自樂班子的作用,及時將政策精神及身邊的好人好事編成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小品、相聲、快板等文藝作品,讓農民說、農民唱、農民演,效果頗佳。
在政策宣傳材料的制作方面,進行各種探索。比如完全用方言編制的大型情景廣播劇《莊稼漢張嘎子》,便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農村在發展,我們的直通車也要不斷探索新的形式,讓百姓喜聞樂見。”青銅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進喜介紹,“我們準備完善鄉鎮兩級的干部宣講隊伍,先在 市里培訓,然后全部下鄉,發揮他們接地氣的優勢。同時將政策超市與便民服務中心、技術服務中心整合,讓百姓在辦事時,一眼就能看到政策信息,方便快捷。我 們還準備發放反饋卡,農民群眾想知道什么政策,需要什么信息,通過卡片方式反饋給我們,我們再有的放矢。”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政策 村民 政策超市 農民 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