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西川:互聯網時代的詩歌不為出名
日前在長沙召開的第五屆“十月詩會”上,專家們表示,從早期的“梨花體”,到現在的“烏青體”,都不能代表詩歌界的整體形象,詩人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寫詩應恭敬對待。
配圖
隨著個體的覺醒與社會的激蕩,詩歌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探索內心的一種方式。“第一朗讀者”“詩歌是一束光”“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等微信詩歌公眾號訂閱量猛增,在微信朋友圈內掀起詩歌轉發風潮。
詩人楊克表示,網絡對詩歌的影響分兩面:壞處是沒有經過篩選,使一些很不如意的詩發了出來;好處是不被埋沒,以前編輯把關,現在直接發表。
在這些未經篩選的詩歌中,空洞、蒼白的“口水詩”走紅成為文化現象中的“奇葩”。詩人余怒說,以前農耕時代是“枯藤老樹昏鴉”,工業時代是“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但不管是農耕時代、工業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詩歌語言的創作有一條是千古不變的,能被稱作詩的東西就是我們個體的感受,個體在這個時代所感受的孤獨、夢想、快樂與悲傷。”他說。
有些詩人像“思想者”,有些詩人像“行走在街上自娛自樂的人”。這是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詩人西川對互聯網時代“詩歌熱”的感受。西川說,自媒體時代,寫作不應該是為了出名,“我們的內心、存在、歷史感、現實感”所有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構成我們寫作的意義,“一個詩人寫一首漂亮的詩不是什么難事,一個詩人寫一首有意義的詩,這個不太容易。”
網絡上流行的詩歌中,也不乏有一些好詩。近日,一個三年級男孩的詩歌《挑媽媽》在網上吸引了3萬人轉發:“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想做你的兒子/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經在你肚子里。”網民紛紛為孩子獨特的創意和純真的語言所打動,一些文化名人也對該詩的創意表示贊揚。
“筆墨當隨時代,還是筆墨千古不易?當隨時代的應該是表達方式,千古不易的應該是筆墨身上的精神,是歷經滄桑后的赤子之心,這也是我們跟李白、杜甫等大詩人形成共鳴的所在。詩應該是人作為有限的存在,對無限的渴望。”2014“十月詩歌獎”獲獎詩人泉子說。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詩歌 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