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李青:安全監管與環境監管如何聯動?
近來,伊春鹿鳴尾礦庫發生生產安全事故,誘發尾礦砂奔流而出,造成突發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此次事件再次引發公眾對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熱烈討論。
筆者以為,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猶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兩只“翅膀”,是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的“剎車”和“安全帶”,是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和“紅線”。兩者監管既有緊密聯系又有明顯區別。筆者結合平時工作實踐,淺談兩者監管關系和聯動。
1 兩者監管聯系密不可分
首先,兩者均屬于“橫向”監管部門,性質相似,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不屬于具體“行業”,但又幾乎涉及各行各業和社會方方面面。從有利于加強監督管理的原則考慮,均需要有一個綜合部門對各領域、行業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全面負責,并行使必要的協調、公共服務等職能。
其次,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時常密不可分,相互促進。一方面,多數安全生產事故直接導致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伊春鹿鳴尾礦庫泄漏尤為典型;另一方面,環境治理設施不穩定運行、大量危廢長時間堆存等環境事件有可能帶來安全生產事故,如部分企業發生的RTO爐爆燃事故。做好污染防治監管,其實可以減少安全隱患。例如近些年因保護環境需要,減少了煙花爆竹燃放,相關安全生產事故大幅下降。
第三,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高度一致,是為了保障生命安全和環境安全。在企業管理層面,往往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同屬一個部門,企業在日常管理中無法分開,兩者合力才能監管有力,這也是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的重要舉措。
2 兩者監管客觀上又有較大區別
首先,兩者監管范疇不同。安全生產監管與“安全”密切相關,監管目的是防止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大局。生態環境監管目的是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其次,兩者監管手段不同。安全生產監管主要圍繞安全隱患、危險因素展開,防范內部的生產安全事故,進行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和隱患排查,保障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同時安全生產又要考慮外部的不可抗力因素(地震、臺風、海嘯等)對生產的影響。生態環境監管主要圍繞污染物展開,通過有效監管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保障生態安全、環境安全。
第三,兩者法定職責部門不同。依據國家法律,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監管部門分別是應急管理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監管為兩個不同的學科體系,應急管理部門不具備環境監管的專業能力,生態環境部門也不具備安全生產監管的專業能力,兩部門之間不具備各自以外領域的執法權。
3 消除監管盲區,江蘇有哪些經驗做法?
基于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監管上述密切聯系和客觀區別,只有協同推進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監管的聯動工作,發揮“1+1>2”的效益,才能從根本上填補法律空白、消除監管盲區,真正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日前,江蘇省生態環境和應急管理部門共同研究建立聯動機制,明確廢棄危險化學品等危險廢物和環境治理設施的安全及環保部門監管職責,對安全與環保共同監管范圍內企業,涉及危險廢物和環境治理設施的監管,建立項目會商、聯合檢查、線索移送等機制,形成整體監管合力,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聯動的監管工作經驗。
壓實主體責任是關鍵
企業是各類環境治理設施建設、運行、維護、拆除的責任主體。企業法定代表人和實際控制人是企業危險廢物安全環保全過程管理的第一責任人。督促企業將危險廢物和環境治理設施納入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開展安全風險辨識管控。
在生態環境和應急管理部門強大監管合力推動下,部分企業不斷提高主體責任意識,增加安全和環保的投入,對環境治理設施和危險廢物貯存場所開展安全論證,對老舊設施設備進行自動化升級改造,提高企業本質安全水平。部分企業主動對危險廢物開展化學品物理危險性鑒定,確保廢物安全貯存。
依法盡責履職是前提
聯動監管的核心是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生態環境部門和應急管理部門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法定職權,做好安全與環保的監管工作。
生態環境部門督促轄區內危廢經營企業增加入場控制參數,從源頭做好安全防護。生態環境部門掌握轄區內企業的危廢庫和污染防治設施清單,在日常環境監管過程中,排查安全手續齊全性,督促企業及時處置危險廢物,并將相關安全隱患移交應急管理部門。應急管理部門充分行使安全生產的執法權,依法督促企業整改,消除隱患,對整改不到位的,嚴格執法。
以某縣為例,生態環境部門組織對轄區內91家危廢產生企業進行排查,發現78家企業未對環境治理設施和危廢貯存場所開展安全論證后,及時將相關情況移送應急管理部門,督促整改,消除隱患。聯動以來,危險廢物產生企業事故發生率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創新監管方式是重點
重視信息化和物聯網技術應用,緊扣重點問題,部分地區推行智慧園區建設,精準施策,對涉及危險化學品生產、危廢產生量大、環境治理設施較多的企業嚴格管控,實現危險廢物“源頭可溯、過程可控、處置可視”,實現環境治理設施在線監控“應聯盡聯”,督促企業消除危廢長期貯存和設施設備不穩定運行導致的安全與環境隱患。
遇到其他部門領域專業內問題,實時視頻連線,并現場督促企業整改,對問題企業實行聯合懲戒。同時,充分運用“互聯網+”傳播和宣貫安全與環保知識;創新問題發現機制,鼓勵企業職工發現安全或環保方面的問題線索,并實施激勵。
健全長效機制是保障
江蘇聯動工作不僅解決好了當前面臨的安全與環境監管盲區問題,而且實踐過程中逐級形成長效機制,即省級“出總體指導意見”,市級“建固定聯動機制”,縣區“制具體工作規程”,及時將好的經驗做法固化起來,引領示范,取得實效。
部分地區在省級文件基礎上,進一步細化部門職責,完善定期會商、溝通協調、聯合執法、信息共享、問題移送和整改閉環等聯防聯控機制,加大對一線監管人員不同領域知識培訓力度,規范安全線索移送程序。部分地區安全、生態環境兩部門聯合開展執法,對環境隱患和安全隱患同排查、同整治,在現場檢查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建立環境治理設施和危廢貯存場所安全與環境問題線索庫,掛號銷賬,逐一解決,既實現設施設備安全穩定運行,又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
作者單位: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監管 安全 環境 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