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劉瀚斌:每一個人都應樹立自然生態價值觀

2020年02月24日 15:30 | 作者:劉瀚斌 | 來源:中國環境報
分享到: 

作者:劉瀚斌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是由于人類濫捕、濫食野生動物所致,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話題,又一次以殘酷的方式呈現在人類面前。由于缺乏對生態環境系統的科學認知,人們在處理與自然界的關系時,總是不自覺處于掌控位置,認為自然界只因“一切為了人、為了一切人、為了人的一切”而存在。于是,濫伐森林、污染河流、燒毀土地、捕殺動物等行為屢屢發生,由此帶來的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氣候變暖導致的各類災難、病毒傳播等,不斷給人類社會敲響警鐘。

此次疫情帶給人們哪些啟示?疫情結束后,哪些問題應提至議事日程?

首先,從立法層面貫穿生態治理的理念。以往的環境治理更側重于大氣、水環境、土壤環境等環境類要素,而對于山水林田湖草、野生動植物等生態要素重視不夠。“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基于本次疫情教訓,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監管要設置紅線約束。保護野生動物的價值不僅在于對個體動物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個體背后的整個種群。通過種群的繁衍,維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其實,保護野生動物也就是在保護人類自身,因為超過70%的新發傳染病都來源于野生動物。

其次,各地政府要盡快適應以“綠色”為導向的現代化治理模式。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應該面對生態治理失衡這一命題。作為具有宏觀調控能力的公共性組織,在營造綠色生產生活中,政府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著重表現在對各級地方政府和主要領導政績的考核,加大對綠色指標和管理方式的考核權重。充分發揮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在綠色技術和綠色產品的研發上不斷努力,發展綠色產業。新聞媒體應大力宣傳綠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定期向公眾公開綠色環保的相關信息,包括新出臺的政策法規、資金投入情況、生態環境保護報告、綠色產業發展情況等,讓政府定期自查,及時糾正不足。就如本次疫情,若之前有定期的野生動物保護報告,地方政府就能及早預警。

同時,對于生態要素的保護工作,要推進“自然資源”的制度落實。2019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加快構建分類科學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處理好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關系,創新自然資源資產全民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讓生態要素與人人相關、人人可監督,可以避免類似野生動物捕殺無人關心的局面。

第三,亟待在全民層面開展自然教育。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樸素自然觀,對于江河山川有敬畏感,文化因子的傳承已融入中華文明。而工業文明、消費主義的興起,使得野生動物成為人們獵奇的對象,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是奢侈享樂主義在作祟。要在衣食住行等領域不斷倡導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理念,在文化教育中,不斷宣傳健康的價值觀和倫理觀,引導人們正確對待生存的家園。

可以通過接觸自然、親近自然,認識自然之美,了解自然的價值和重要性,從而身體力行地愛惜自然、保護自然。比如,日本、瑞典等推行綠色生活方式比較成功的國家,都非常重視公民的自然教育,這些國家普遍認為從幼兒階段就開始的親近自然活動,是最好的自然教育。瑞典還制定專門法規來保護公共綠地的生態多樣性和公眾自由進入的權利,遍布瑞典的城市綠地不僅為各種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也為公眾親近自然、放松身心創造了良好條件。

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經從頂層設計中明確了人與自然相處時應秉承的原則,如何具體落實到政府治理、市場活動、生活方式中,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國將可持續發展原則全面納入國家政策和規劃,實施了一系列重點生態治理工程,包括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正在扭轉自然生態資源減少和退化的趨勢,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生態保障。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為全球的生態安全貢獻一份“中國方案”。(劉瀚斌)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自然 生態 綠色 保護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午夜视频一级a | 在线看片免费不卡人成视频 | 中文字幕巨乱亚洲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精品 | 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