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海歸藝術家能否玩轉國內市場
作為留洋藝術家的杰出代表,林風眠的《漁村豐收》在佳士得香港2016年秋拍“先鋒薈萃“專場中,以3974萬港元拍賣成交,創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
近日,筑中美術館打造的海外青年藝術家品牌展覽正式開幕,學術主持彭鋒指出,“希望展覽重新吸引藝術界對海外留學群體的關注?!苯涍^百余年的發展,中國藝術家到海外留洋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常態化的過程。在藝術品全面市場化的背景下,作品價格成為衡量藝術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從歷年拍賣記錄中不難發現,以林風眠、徐悲鴻為代表的首批留洋藝術家在國內外藝術市場屢創拍賣高點,堪稱行業風向標。那么,當下海歸藝術家歸國后能否被國內市場接納?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現象:從留洋到歸國
藝術家郜少華是第三代留洋藝術家中的重要一員,他于上世紀90年代旅居美國。談及走出國門的初衷,郜少華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當時,在國內接觸國外藝術的途徑很有限,甚至連本好的畫冊都很難見到。我辭去高校的職務出國,主要是想開闊眼界,在藝術上取得發展和重大的突破?!?/p>
時過境遷,今天的美術留學生成為相當龐大的群體,“80后”、“90后”構成了中國第四代留洋的藝術生力軍。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彭鋒指出了當下藝術家出國的初衷與前輩相比有很大不同:“早期藝術家出國留學有非常明確的目的,為學習西方先進文化而奔走異國,帶有強烈的使命感;今天的藝術家出國學習大多沒有明確的目標,心態上就是出去看看,增加生活和異國文化的經驗?!本蜕矸輥砜?,以前留洋藝術家往往肩負著“公派”、“橋梁角色”或“國際交流使者”的身份,現在則成為私人化的行為,以常態化游走中外生活的中青年藝術工作者群體為主。
應該說,“海歸”藝術家是溝通中西文化、藝術的橋梁。一方面,他們是引入西方藝術思維的領潮人;另一方面,他們是將中國元素世界化的助推者。
近年來,越來越多身處異鄉的當代中國藝術家選擇了回國發展。對此,著名油畫家陳和西認為,藝術需要根基,需要適宜的土壤,需要發展的空間。“很多藝術是從西方傳過來的,畫家都會很好奇,求學心切,紛紛出國發展。然而,學有所成后,許多畫家發現創作的靈感始終離不開自己的家鄉,離不開那一方熱土。濃濃的思鄉情,是造成藝術家‘海歸’的一個原因?!?/p>
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成為藝術家歸國的重要原因?!敖洕陌l展帶動了國內藝術市場的繁榮,國內收藏家的實力和數量都在不斷壯大,相對于國外成熟的藝術市場,國內的包容性更大?!标惡臀鞅硎尽?/p>
此外,中國一系列鼓勵海外人才回國發展的政策,不僅激發了無數高科技人才回國創業的熱情,同樣也吸引了眾多海外藝術家回國。
市場:從輝煌到平淡
廣東省拍賣協會會長雷敏曾經斷言,如果海歸派藝術家全部淡出,那么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文化魅力與精彩程度將大打折扣,“絕對黯然失色”。
在雅昌藝術網統計的“油畫藝術家價格指數排行榜”中,位列前十的均是在19世紀末至上世紀80年代之間有旅居海外經歷的藝術家,業界人士將其歸為前三代的藝術留洋群體。這些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作為重要美術現象的海歸藝術家有兩大令人矚目的貢獻:其一,開創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先河;其二,引進西畫,使中國畫的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并形成了西洋畫與中國傳統畫分庭抗禮的新局面。
談及藝術家國外留洋的利好環境,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胡震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中外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系統、機制的問題。西方藝術界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善的機制,在市場的操作方法上以及教育方式上,相對規范并有很大的空間”。
旅美藝術家陳逸飛在市場上的成功便得益于此。1991年,陳逸飛的《潯陽遺韻》在香港佳士德拍賣會上以137萬港元成交。據了解,該作品估價不過50萬-60萬元,后來是其美國運作團隊給予壓力,令作品價位攀升到百萬級別,創當時中國當代油畫家油畫作品的拍賣最高價。
當年只身前往美國的郜少華,也感受到畫廊機構的繁榮有序。他在美國期間與多家畫廊建立了合作關系,并于1997-2000年期間擔任了夏威夷州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皠側ッ绹臅r候,隨便賣一幅小畫就比國內的月收入高很多?!臂偃A表示,當時美國的畫家大多數還不能靠畫生存,需要有兼職工作維持生計,自己很幸運能以職業藝術家的身份立足于異鄉。
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前三代海歸藝術家在國內外藝術品交易中有很好的表現,但隨著國內市場步入深度調整期,第四代海歸藝術家無論是作品質量還是市場價格,表現都趨于平淡。
據策展人顧振清回憶,2000-2005年期間,海歸藝術家們在市場上和學術上的表現不凡,他們將國外所學轉換為中國當代藝術語境的創作,藏家們紛紛為這些“新鮮血液”買單。但在2010年后,金融危機、當代藝術的動蕩接踵而來,再加之隨著人們掌握國際一手信息的渠道和能力越來越強大,海外留洋年輕一代藝術家想在國內市場獲得快速成功已經越來越難。
未來:新環境提出新課題
為了適應國內環境,歸國的藝術家也正在嘗試新的發展方式。去年,郜少華聯合多位從美國、法國、日本等地回來的藝術家,成立了中國海歸油畫院。郜少華表示,“藝術家單打獨斗不占優勢。許多職業藝術家在國內沒有官方的單位,我們需要一個平臺來開展活動”。
“墻外開花墻內香”這是很多人對當代海歸藝術家的認識。對此,學者及藝術家紛紛表示留洋并不一定“吃香”。郜少華認為,吃香與否歸根結底還是要看作品本身是否過硬。在胡震看來,藝術家留洋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由于長期旅居國外,藝術家對于國內的發展情況比較陌生,可能會與藝術圈脫節,海歸之路也存在不少困境”。
藝術家許固令認為,“市場是會變化的,收藏家也越來越成熟,堅持個人的風格、審美非常重要,如果一個畫家沒有自己的品牌、風格,很難生存。以前早一點回國的還好,現在很多人回來,會感覺很難在國內畫壇、市場立足了。因為現在社會對藝術家的需求越來越尖端,如果沒有過硬的藝術,很難打開局面”。
在郜少華看來,雖然國內藝術市場暫時處于低潮,但前景還是充滿希望:“國內人口眾多,隨著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審美的提高,未來會對藝術品有著大量的需求?!闭劶爱斚潞w藝術家可能面臨的困境,他表示:“藝術家脫離國內多年,人脈、資源方面失去了很多。但只要藝術創作上不存在困境,堅定不移地繼續追求新的高度,其他問題都容易克服?!?/p>
其實,在整體藝術市場趨于理性的新時期,藝術家留洋也有新的機遇和意義。胡震指出,信息時代中的當代藝術已經是一個全球范圍的概念,早已擺脫了“中國當代藝術”或“美國當代藝術”范疇的局限,藝術家需要走出國門參與其中?!皬漠敶囆g的國際層面來講,需要藝術家把不同文化、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融合在一起,這樣的藝術家必有未來,留洋藝術家具有跨文化的優勢?!?/p>
在立足藝術市場方面,胡震表示:“對于留洋藝術家來講,他們需要深刻地理解國外文化,同時還要和國內藝術圈保持比較密切的聯系,因為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保證他們在當今藝術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編輯:楊嵐
關鍵詞:藝術家 藝術 海歸 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