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穩中求進新態勢 經濟前景更光明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以及發改委、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楊偉民表示,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個百分點,這也是2015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高值。與此同時,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結構調整深化。(7月27日新華網)
延續穩中向好,中國經濟氣質非凡。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穩中向好態勢趨于明顯,呈現增長平穩、就業向好、物價穩定、收入增加、結構優化的良好格局,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增強。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9%,增速與一季度持平,這也是我國經濟增速連續八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間。從中不難看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已經明顯確立。
凡事有果,必有其因。中國經濟能夠延續穩中向好的態勢,不僅源于我國經濟有結構調整中的“進”,更重要的是在合理的產業結構形成上和新動能的轉換中有更大的“進”,實現了穩中有進、進中有優的良好態勢。
往細里說,一看產業結構。第三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國GDP比重為54.1%,比上年同期高出0.1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出14.0個百分點,服務業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9.1%,比第二產業高出21.3個百分點,已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二看需求結構。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是63.4%,說明消費需求仍是我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主引擎。三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持續深入推進,今年上半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4%,比上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9.6%,降幅比3月末擴大3.2個百分點;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62元,同比減少0.04元;短板領域得到加強,上半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水利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教育投資同比增速明顯快于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此不難看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在穩步推進,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時提出,政府和企業行為正在發生積極變化,促進供求關系發生變化,推動了市場信心逐步好轉。事實也的確如此。綜觀今年以來,我國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持續深入推進,從注重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到更加重視法治化、市場化手段,努力邁向服務型政府,為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企業轉型、加快新動能成長發揮了重要作用。資料顯示,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近3年我國營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躍升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由此,確確實實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放眼現實,企業效益、市場信心進一步改善。前五個月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數量增長14.7%;上半年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7.2%和5.5%;今年二季度,小微工業企業景氣指數達到96.5%,達到兩年來的最高……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正在呈現積極變化,市場信心正在逐步轉好,市場活力不斷增強,顯然,這將使中國經濟增長保持更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銳意進取者強,永不自滿者勝。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中國2017年、2018年經濟增長率預估分別上調0.1、0.2個百分點至6.7%、6.4%,這是該組織今年第三次上調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面對上半年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盡管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的格局更加鞏固,“好”的態勢更加明顯,為完成全年預期目標并取得更好結果奠定了扎實基礎,不過國際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國內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此種情形下,更加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適度擴大總需求,合理引導社會預期,深化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唯此,才能不斷鞏固穩中向好基礎,更好實現全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穩中 態勢 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