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以穩中求進讓經濟增長更健康
當前,我國經濟呈現穩中向好態勢,主要表現在:作為穩增長和穩投資的主力,基礎設施投資持續高位增長;2017年第一季度工業企業效益有所改善,營業收入和利潤持續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數量有所減少;等等。與此同時,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的增長動能不斷出現,宏觀經濟景氣指數、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等各類景氣指標和先行指標均有所改善。但也應看到,目前經濟向好態勢的基礎還不牢固,經濟運行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債務風險、供需結構失衡等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針對這些問題,應深入把握穩增長和防風險的辯證關系,從以下幾個方面堅持和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強化積極財政政策的防風險、調結構功能。適度擴大財政赤字和減稅降費是降低債務風險、給企業創造有利發展條件的必要手段。2015年,我國財政赤字率約為2.4%,2016年提高到3%,并且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原有的政府性債務,有效避免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違約問題。目前,在繼續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功能的同時,還應進一步強化其防風險、調結構的功能,繼續增加基建、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投入,帶動企業擴大投資。推動減稅降費,降低企業經營負擔,為企業生產經營營造良好環境。在符合經濟結構調整方向的產業領域給予多種政策支持,降低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過程中的風險。企業生產經營穩定了,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進一步增強貨幣政策的彈性。當前,為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貨幣政策應保持穩健中性,既要避免過度寬松,又要防止流動性不足。實際利率的下降對于去杠桿、去產能以及穩投資都非常關鍵,因此,應進一步增強貨幣政策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適度的流動性,穩定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引導市場主體進行長遠規劃,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降低企業杠桿率,確保在去杠桿的過程中不形成新的泡沫。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經濟出現下行壓力和風險的主要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因此,要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著力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充分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的作用,必須深化相關領域的基礎性改革。應堅持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價格、財稅、金融、社保等領域基礎性改革,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從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做到既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又讓政府勇擔責任、干好自己該干的事。充分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的作用,還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抓住重點領域。比如,我國高杠桿率問題主要集中在非金融國有企業,因而妥善處置國有企業債務問題對于控制整體風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又如,不完善的資本市場是杠桿率高企的技術因素,這就需要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多途徑擴大股權融資,優化企業融資結構。堅持問題導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會更有針對性、取得更大實效。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增長 結構性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