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很黨派 很黨派
論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
我國古代這種設計巧妙、施工精密的偉大工程還有開寶寺塔。這座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的鐵塔,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歷經地震38次,冰雹10次,風災19次,河患6次,雨患17次,即便是在日寇大炮的轟擊下,仍然屹立不倒[7]。鐵塔的設計者預浩,堪稱偉大的工匠。據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記載:“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預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其用心之精蓋如此。”[8]看來,工程的精妙不僅在于當下美觀實用,更要有前瞻性。李冰、預浩等人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大力弘揚。
三、 品牌意識與創新精神
高質量的產品是工匠的安身立命之本。產品的競爭力源于其質量,而質量是品牌打造的基礎。因此,品牌才會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但是,質量好的產品未必能成為品牌,“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情況十分普遍,這就要求工匠應有品牌意識。當然,古代熟人社會的交易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特點,但如果工匠技藝趨同、產品大同小異,是不利于樹立品牌的。因此,工匠須以自身的特色技藝為基礎,做出質量上乘的產品,并大力推廣這種產品,使之成為品牌。
我國古代的品牌,很早就有記載,《考工記》卷上就說:“鄭之刀、宋之斤(斧頭)、魯之削(書刀)、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也。”這顯然是地域品牌。但也能說明,這些地方的工匠,各有擅長,在自己的職業領域都很有造詣,從而使本地的產品聲名遠揚。而且這些產品大多是不能復制的,換個地方就做不好。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原料產地的限制,更多的是各地工匠的技藝水平的不同。到了宋代,由于商業的發達,這種品牌意識更加普及和深入。賣家和買家都有很強的品牌意識。據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紀勝》所記:“大抵都下買物,多趨有名之家,如昔時之內前卞家從食,街市王宣旋餅,望仙橋糕麋是也。如酪面,亦只后市街賣酥賀家一分,每個五百貫,以新樣油餅兩枚夾而食之,此北食也。……市食有名存而實亡者,如瓠羹是也;亦有名亡而實存者,如甕羹,今號齏面是也;又有誤名之者,如呼熟肉為白肉是也,蓋白肉別是砧壓去油者。”[9]這里說的“有名之家”,就是各種食品的品牌。有的食品由于手藝的獨特性,全城只有一家,而且還比較貴。此外,這里還提到幾種有關品牌的情況,一是“名存而實亡者”,空有品牌名稱,實質則相去甚遠;二是“名亡而實存者”,品牌名稱已不復存在,但質量還在;三是“誤名之者”,可能是一時的誤會,也可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盜版。不管怎么說,宋朝商業的發達推動了人們的品牌意識的提升。而且,在發展趨勢上,地域品牌逐漸發展為家族或個人品牌,如北宋京城孟家的道冠、趙文秀的筆、潘谷家的墨、彭家的油靴,宣家的臺衣,顧四家的笛子,舒家的紙扎鋪,童家的柏燭鋪,徐家的扇子鋪,紐家的腰帶鋪,張家的鐵器鋪,徐家的絨線鋪,朱家的裱褙鋪,游家的漆鋪,鄧家的金銀鋪等等,[10] 都十分有名。據說,歙州李家制的墨,工藝獨特,“遇濕而不敗”,有錢人家爭相收藏。有一富裕人家,藏有李庭圭制的一塊墨,被不小心掉到水里了,此人以為墨經水必壞,便懶得打撈。沒料到一個多月后,此人打撈一把金器時,一并把墨也打撈上來了,發現該墨“光色不變,表里如新”。質量如此上乘之物,定然能成為大品牌。
編輯:韓靜
關鍵詞:工匠 精神 古代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