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王東林:記住別人的好 忘掉自己的好

2015年11月25日 09:13 | 作者:王東林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王東林

王東林


“記住別人的好,忘掉自己的好。”這是我聽奶奶說過的話。小時很懵懂,不覺得這話兒有什么哲理。


小時候贛北的冬天比現在冷很多,經常會下齊膝以上的雪。融雪時瓦上會掛很長很大的冰溜子。屋里生起了火塘,一家人圍著烤火。叔叔會給我講傳,多是《三國》、《水滸》、《西游》、《征東》、《征西》《薛剛反唐》里的故事。年關近時,大人們開始計劃過年的事,遠處的親友要去看看了,欠誰家什么的該還了。一念叨起來,都是人家的“好”,家里生活再緊張也不能忘了。記得一次我陪叔叔走了很遠的路,少說也有三十幾里,去看望一個瞎眼漢子。他曾在我們家推磨磨面粉,似乎好些年沒有來往。爺爺和奶奶記掛,說他做事老實,受了不少累,家境很不好,便讓我們帶了些過年的東西去看他。記憶中,每次奶奶還人家的油鹽米谷之類,總會念叨要多還些給人家。兒時的我已經知道,這叫做“借牛還馬”,不能讓幫助自己的人吃虧。


不清楚奶奶的這句“記住別人的好,忘掉自己的好”究竟怎樣安放到了我的心里。漸漸地,我真的有了一種“記好不記仇”的習慣。碰到人際交往中的一些矛盾和不快,開始時會難過委屈一陣,有時也會氣急敗壞,恨不得以牙還牙報復一番才覺痛快。但時間過去不久,事兒過去了,也就忘了。再后來,可能揮揮手就過去了,或者徑直忘了。事實上,一些曾經“狠狠得罪”過我或我家的人日后找到我,我也會照樣幫忙。因為我從奶奶那學到,不管怎樣,人家有過對我的好,而且“好”處總比“歹”處多。


“記好”其實就是“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結草銜環”、“以德報怨”……也是小時聽傳看書相遇最多的幾個詞兒。人懂得感恩,記好不記仇,怨就少多了,路就變寬了,心里就豁達了,精神就快樂了,身體就康健了。


從中國文化文明史來看,感恩意識其實非常寬泛,它還包括對天地宇宙自然萬物的敬愛,以及一切給人以幫助的對象的敬愛。古代的重要節日,都要舉行一種叫做“報祭”的儀式,以表達人類對天地萬物的感恩之情。古代的祠廟和祭祀,同樣是蘊涵了后人對先人、對英雄的感恩意識。故《禮記·祀典》有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當然,“感恩”終歸是一種“敬畏之心”。“知恩圖報”,必得天佑;“忘恩負義”,必遭天譴。于是人類美善的價值便在這樣的信仰中擴充傳遞,邪惡的能量則受到嚴厲的約束。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發表紀念五四講話,對青年人提出“要學會感恩”。在其他場合他同樣強調“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我想,一個看似普通的話題由黨和國家領導人發話強調,肯定其意義不一般,從中或可看出我們這個社會上的“某一些人”可能真病得不輕,不治治怕是不行。作為50后,我們也深深感受到現在的年輕一代,感恩意識有些淡薄。一些年輕人自我意識很強,強到好像他從出生到長大到老去似乎不需要任何體外的條件和力量,或者明明知道自己受惠于這種條件和力量很多了,卻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而且還遠遠不夠,甚至相對于他的做人的權利來說,父母、家庭、朋友、同事、單位、社會、國家總是“虧欠”他太多,始終沒有給到令他感到滿意的環境。


如果“恩”沒了,“感恩”自然也沒了,人必然會變得“刻薄”起來。我們漢語的詞典中不是有個成語叫做“刻薄寡恩”嗎?“刻薄”者,冷酷無情也;“寡恩”者,極少施恩于人也。其實,“感恩”正像孔子所言之“忠恕”之心。“忠”是誠心誠意,盡心盡力,“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講一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是寬厚待人,容人之過,饒人之錯,“相逢一笑泯恩仇”,講一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怨仇充斥內心,人便失去了快樂,增重了煩惱,扭曲了人格,暴怒了脾性,社會“戾氣”必然重了起來,還有什么“文明”、“和諧”、“安定”、“自由”可言?


從人生來說,人的記憶真像一只內存有限的“硬盤”,需要不斷地刪除那些不快,才能儲存更多的美好,透進更多的光亮。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范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王東林 感恩 敬畏之心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乱理片在线观看中字 | 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精品福利视频网 |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免费AV | 日本韩欧色色色色色色 | 亚洲水中色Av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