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2014全國兩會>好聲音>社會社會
“莫讓女童受侵成為我們的社會之殤!”
——金蔚委員呼吁為女童身心發展創造更為安全的環境
“莫讓女童受侵成為我們的社會之殤,我急啊!”記者在翻看全國政協委員金蔚的提案時,這是金蔚反復提及的一句話。本次參會她帶來的一件提案名為《全社會要為女童的身心發展創造更為安全的環境》。
2013 年兒童節有一個沉重的話題,媒體集中曝光了多起對女童性侵的事件。相關事件多發于學校,施暴者多為學校“負責人”、教師、保安;被害人除了是未成年的女孩 以外,大部分都是農村的孩子,受害次數高頻化;施暴手段的共同點是以利相誘,以權相脅,致使一些女孩長期以來生活在噩夢中,不敢訴之于父母和監護人,家人 因為各種原因也不通過法律進行維權。
兒童節之后,金蔚委員就萌發了撰寫提案的念頭。她查閱了相關數據,來自2013年全國婦聯的一項統計顯示,我國目前14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有4000萬,其中女童的比例高于男孩。
“今天,我們的民族正在暢想并努力實踐‘中國夢’,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女童的保護,理應是逐夢人的責任。我們的政府、司法部門、教育部門、媒體、婦女聯合 會、社區、家長和社團都應該負起責任來,為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女童的身心發展和成長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在金委員理性的提案中,記者讀到了上述頗為感性的文字。
新聞鏈接
金蔚在提案中提出6方面的責任
政府的責任:構建對于未成年人、特別是未成年女童的安全保護網,政府不應將性侵女童事件作為“個案”處理,而是應從中找出政府的監護漏洞,采取最嚴厲的措施來彌補監護制度上的缺失。
司法部門的責任:司法部門是國家對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執法者和監督者,司法部門應該從如何有效地對未成年人開展經常性的防范教育著手,而不是將重點放在受到侵害后如何以法律進行維權。
學校的責任:學校是未成年人除了家庭以外滯留時間最長、且受教育時間最長的場所,學校在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環境的同時,應將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列入課程,從孩子入學起,根據不同年齡段進行施教。
媒體的責任:在披露對受害人及其家庭十分敏感的社會問題時,不為他們再次加重心理上的傷害;通過報道,營造全社會關愛未成年人、尤其是女童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價值觀。
婦女聯合會的責任:廣州市婦女聯合會基于近年來女童遭遇性侵的調查基礎上,由該會旗下的巾幗社工服務中心制作首部《寶貝,別害怕》教育片,并為14歲以下女童發放《防“狼”手冊》就是婦女組織及時回應社會問題的一個好案例。
社區的責任:政府的基層服務部門、社區組織和社區居民要共同承擔起對于為未成年人,尤其是女童的關愛責任,為她們提供一個安全、快樂、身心發展的生活環境。
家長的責任:在快速變化的社會進程中,家長要不斷提升防范意識;與此同時加強自身的學習,包括對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法規、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心理輔導,及涉及未成年人突發事件的危機處理等。重要的是,受害女童的家長不應對受害事件保持隱忍和沉默。
民間社團的責任:要將對未成年女童的教育和保護責任融入社區、社群的日常工作,努力為未成年女童營造一個安全、快樂、身心發展的生活、學習和成長環境。與此同時,積極推動相關的立法和監督,體現民間社團的參與和價值。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女童 未成年人 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