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最政協
剩女不應被污名 希望通過政協委員提案爭取單身生育權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何裕華
真相殘酷但不應被污名
中國社會對“剩女”認識有失偏頗。“剩”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并不代表她們需要被拯救……
“其實這個調查也改變了我最初的觀念。”面對爭議,《中國剩女調查》第一作者、廣州媒體人羅愛萍告訴記者,該書由三人分寫,她負責訪談部門;第二作者、美國博士王蜂負責學術把關;第三作者負責數據整理。深度訪談的對象是從羅愛萍身邊的朋友開始的,“因為他們信任介紹人,即我們之間共同的朋友,所以愿意接受我的采訪,而我相信愿意參加訪談的女性,都會把自己的真實狀況和情感表達出來。雖然,受訪者主要是在廣州工作和生活,但原生家庭分布在26個城市的43名女性,分別在北上廣等八個城市工作,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羅愛萍表示,調查的初衷是希望了解“為何她們被剩下”,“剩下的生活是否一定過得不好”,然而,在完成訪談后,她開始認識到,中國社會對“剩女”認識有失偏頗,“剩”只是一種個人生活方式,并不代表她們處于水深火熱中,需要被拯救。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淑嫻的個案,她同時屬于‘結婚不是生活重心’與‘遇到錯誤的男人’兩個類別中,25歲碩士畢業后當上教師,之后三四年都在適應工作環境,轉眼就成了28、29歲的‘剩女’,其實她不覺得自己老,但在同事閑談間、父母催婚下,她接受了同事老公給介紹的部隊男友。當部隊給她和男友開了婚戀介紹信后,她才發現男友要跟另一個女人結婚。更惡劣的是,男友還跑到淑嫻的宿舍搶回訂婚戒指,拿走所有他買的禮物,并向她施以暴力。不幸的遭遇加上父母的不理解,讓淑嫻患上了嚴重的憂郁癥。”羅愛萍說,“說到男友負情薄幸時,淑嫻只是流淚,當再談到父母的不理解與咄咄逼人,她放聲哭了出來,其實,剩女的壓力更多來自家庭。”
每一個選擇單身的女性,感情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某些殘酷的真相,但這不代表她們活得不好。羅愛萍表示,在一個接一個的訪談中,她接觸到她們的故事,也看到她們從經歷中得到的成長,“單身,但在工作中獨當一面、生活多姿多彩的女青年比比皆是,她們不是‘被剩’,社會不應對她們污名化。”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剩女 單身 女性 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