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最政協
減稅紅利為啥難流進小微企業碗里 全國政協委員:成本不透明
2013年8月,財政部長樓繼偉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報告預算執行情況時表示,2013年1~6月,營改增試點企業達134萬戶,減稅規模超過500億元。今年3月,財政部稅政司發布的營改增試點運行的基本情況顯示,2013年減稅規模超過1400億元。
然而,稅收優惠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企業家們的實際感受與漂亮的宏觀數字相比卻有著一定的距離。
2012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阿里巴巴[微博]集團聯合發布的,對中西部和長三角地區小微企業的調研報告顯示,僅29.21%的中西部小微企業感受到政府稅收政策的支持,認為沒有任何政府稅收政策扶持的小微企業占到59%。近60%的長三角地區小微企業認為,當前的稅費負擔占到企業實際經營成本的10%以上。
《中國企業家》雜志發布的“減稅調研報告”,在對全國100家企業(40個服務業企業,60個制造業企業——編者注)進行抽樣調查后發現,超過9成受訪企業直言國家現行減稅政策不到位。具體而言,90%的服務業企業認為減稅政策不到位,制造業企業這一比例則高達95%。
今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上發布的《小微金融發展報告2014》也顯示,僅有43.1%的參訪小微企業表示享受到了稅收優惠政策,這就意味著仍有近六成企業并未從政策中受惠。而在小微企業最希望政府推行的舉措中,“減少稅費”連續兩年占比均超六成。
一份報告指出的問題可能還不足以讓人信服,但多項調研結果形成三角互證,并指向同一個問題,則值得深思。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一邊是稅收優惠政策連年擴圍,另一邊卻是小微企業期待減稅的呼聲越來越大的局面?
一種聲音認為,我們目前的減稅規模還稍顯不夠。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中國社科院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13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曾建議,我國年減稅規模至少應達到6000億元。
以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這一政策為例。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實際調研后發現,這一政策對從事實體經濟尤其從事制造業的小微企業來說作用有限。因為對于大多數小微企業而言,如果月銷售額只有2萬元,根本無法維持正常生產經營。以月銷售額2萬元為企業稅收起征點,只能對家庭作坊或小型商貿企業起到扶持作用。
另一種聲音認為,雖然減稅政策力度不斷加強,但是企業承擔的各種各樣的收費項目不降反增,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減稅政策帶來的紅利。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企業 減稅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