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最政協
大學生就業熱門不吃香冷門容易 全國政協委員直言:專業設置宏觀失控
大學生就業透視:熱門專業不吃香 冷門求職卻容易
2014年高考結束已經結束,隨著高考分數發布日期的臨近,如何選擇專業成為許多考生和家長最關心的話題。熱門專業每年都吸引大批考生填報,但是熱門專業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嗎?
事實上,曾經的熱門專業如今屢屢登上“就業難”榜單,如醫學、法學、計算機等熱門專業的人才就因就業難而被高高亮起了“紅燈”。相反,昔日被視為冷門的專業如建筑工程、氣象、中醫按摩等,則出現畢業生供不應求的狀況。
曾受考生追捧的熱門專業為何成為失業率大戶?填報高考志愿時,考生和家長又該怎樣對待專業的“冷”和“熱”,做出理智的選擇?
熱門專業不吃香,“冷門”求職卻容易
近幾年,曾經被認為炙手可熱的計算機、英語、法律、生物和金融等專業的畢業生,找工作變得越來越難。許多畢業生紛紛訴苦,當初填報高考志愿時選擇的明明是熱門專業,眼下卻已變得“冷清”。
時至6月,北京一所重點高校生物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小沈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不知道我們這樣的去哪里才算合適,去藥廠面試,人家要專門學藥學的。到生物試劑公司,只能從沒有底薪的銷售做起。研究所之類的科研機構,又得是碩士才行。”小沈顯得十分茫然,“當年為了能上這個專業,大家都擠破了頭,沒想到畢業犯了難。”小沈的經歷折射出熱門專業求職的困難。
麥可思研究院調查編著的《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6月9日正式發布。根據這項報告,在2013屆畢業生中,前些年被炒得火熱的法學、動畫學以及藝術類的音樂表演專業,此次都“入圍”就業率最低的十大本科專業。這也是法學專業連續第7年登上“紅牌”專業榜。就業率最低的十大高職專業中,法律事務也榜上有名。事實上,從社會需求來看,真正能夠從事法律行業的專業人才,相對于每年法律專業的畢業人數,其實是少之又少。
臨床醫學也曾是熱門專業。麥可思早在2010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畢業半年后失業率排名前十位的本科專業中,臨床醫學以23.1%排首位,而在畢業半年后失業率排名前十位的高職高專專業中,同樣是臨床醫學以28.5%位居首位。
曾經的另一大報考熱點——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日子同樣不舒坦。由于幾年前報考人數太多,如今出現了市場飽和的情況,各大招聘市場上,昔日人人爭搶的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忽然變得無人問津,許多原本學計算機專業的人員干脆轉行、另謀生路。據智聯招聘統計,與計算機專業對口的崗位是計算機軟件/系統集成和互聯網/電子商務/網游,從事這兩大崗位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卻只有6.92%和6.64%。
連日來,多位應屆畢業生表示,今年金融業就業難的形勢有所加劇,不少崗位競爭十分激烈。“現在學金融的很多,但能進入銀行實習甚至工作卻越來越難。”華南師范大學一位應屆畢業生小周告訴記者,她今年參加了多場銀行的校園招聘,競爭比去年師兄師姐遭遇的還要恐怖,一個崗位多人競爭,而且投出去了十幾份簡歷只收到了一個面試的機會。
智聯招聘發布的《金融行業招聘供需報告》顯示,金融領域人才供求不平衡,競爭比例接近5:1。前些年,不少高校在金融業方面加大了招生力度,也導致近兩年金融專業就業競爭壓力加大。
當年一窩蜂報考某些熱門專業的后遺癥正在顯現,曾經的所謂“冷門” 專業,如那建筑工程、氣象、針灸、中醫按摩等專業的畢業生,在求職時則普遍較受歡迎,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
據麥可思《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在2013屆畢業生中,無論是就業滿意度、就業率還是畢業生月均收入,建筑學專業都排名第一,緊隨其后的4個專業分別是安全工程、地質工程、機械電子工程、護理學。就業率最高的前5個專科專業,有3個和軌道交通有關,第一名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第三名、第四名分別為電氣化鐵道技術和鐵道工程技術。
工業機械專業的小陳早早地簽訂了三方協議,據他介紹,學院招生從來沒“熱”過。但是工程類技術性比較強,別的專業不好來“搶飯碗”,找個對口單位,沒什么難度。智聯招聘數據顯示,工程機械崗位與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最相關,對口就業比例高達30.43%。
與金融專業畢業生相比,每年招生都比較平穩的財會專業畢業生在職場上則頗受歡迎。智聯招聘數據顯示,財務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從事財務/審計/稅務工作的比例達到64.17%,專業就業對口率在所有專業中是最高的。
曾經的好專業為何突遭冷遇?
曾受考生追捧的熱門專業為何成為失業率大戶?有專家指出,這與高考志愿填報有分不開的關系。考生扎堆學熱門專業,造成“今天有生源,明天無就業”的狀況。“班里很多同學要么報經濟,要么報法律。”一名高中生對記者說,大家覺得熱門專業應該好找工作,就一窩蜂地報了。
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最新的統計數據,2013年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會計學、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臨床醫學、藝術設計、法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這10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的畢業生規模最大,其中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會計學和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都超過10萬人。畢業生人數排名靠前的專業還有財務管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工商管理和金融學等。
為了滿足考生的需求,許多高校紛紛上馬熱門專業,有些新設的專業和招生數量都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良莠不齊。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校長黃德寬直言:“前些年,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一哄而上’,好就業的專業各個學校都來辦,結果造成了宏觀上的失控。”英語、法律、新聞、工商管理等這些曾經的熱門專業,如今相繼跌入“最難就業”之列,很大程度上是人才質量和市場供大于求的結果。
以曾是報考熱門的新聞專業為例。以往新聞類專業只有老牌院校的中文系辦,近年來新聞專業的開設規模空前龐大,綜合性院校、專業性院校都在搶著辦。然而與此同時,受到媒體發展變革的影響,不少單位嚴格控制新聞采編人員的數量;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也整頓新聞出版秩序,削減停辦了一批報刊。這樣一來,新聞人才的供求失衡就顯而易見了。事實上,如今就連進一些好的新聞單位實習都要通過打通“人脈”獲得寶貴的機會,能夠 “過五關、斬六將”殺入最后面試環節的應聘者少之又少。
顯見,隨著高校專業設置自主性的增加,許多高校在一方面擴招、另一方面生源不景氣的情況下,并不是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知識水平,或者通過調整專業結構、課程體系,發揮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而是通過申辦、炒作所謂“熱門”專業,來迎合學生及家長,爭取更多生源。許多高校的專業設置并不是“人無我有”或“人有我強”,而是相互拷貝、互相模仿,“你有我有大家有”。
今年3月份,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關于公布201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其中,浙江有38所高校新設73個專業,而且都在今年開始招生。在這些專業中,“物聯網工程”和“商務英語”等熱門專業最吃香,被眾多學校扎堆“搶注”。
近幾年,國家對物聯網發展高度重視,物聯網專業因而在高校走紅。據報道,在教育部審批設置的專業中,全國共有700多所院校申請增加這一專業,目前已有數十所大學開設了這一專業。但作為一種新型專業、招生熱門,物聯網專業在被“熱炒”的同時,該學科師資匱乏、教材短缺、人才培養定位模糊,無論是高校還是教育部門,都沒有對該專業的市場需求及未來發展給予明確評估。
高校的專業設置、招生計劃,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的把關審核,但如果有些部門專業性不夠,或者責任心不強,就難免出現把關失責的問題。一份來自我國43所新建本科高校建設的評估報告顯示,專業設置與結構調整合格率僅為59.8%,專業建設合格率約為69.8%
基于此,那些曾經的招生熱門專業,在短短幾年內就成為冷門的例子屢見不鮮。“大多數學校缺乏科學預測,盲目開辦所謂的熱門專業,導致畢業生就業能力不強,難以適應市場的要求。”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昆明市家樂福超市有限公司工會主席陳科含說。
辯證對待專業“冷”“熱”選擇最合適的專業
選擇大學專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不僅影響到學生個人在大學學習的狀況,也影響到整個大學教育的效果,繼而影響到學生日后繼續深造的方向和職場規劃。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目前大學本科專業設有12個學科門類,下設92個專業類,共506種專業。對廣大考生和家長來說,在506種專業中做出自己的正確選擇不是件容易的事。
許多考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沒有充分了解信息,僅憑眼前社會環境或輿論大眾影響,就簡單地給不同的專業貼上“熱門”和“冷門”的標簽,或是“老專業”和“新專業”的標簽,直接將“冷門專業”和“老專業”排除在自己的選擇范圍外,追逐“熱門”,進入大學之后,才發現專業并不適合自己,所謂的“熱門”在就業時卻遭冷遇。且不說這種簡單粗暴不考慮自身能力和需要的選專業做法非常過時,這幾種專業”劃分“其實也是非常需要用辯證性的眼光看待的。簡單來說,今天的“熱門”專業可能是4年后的“冷門”專業,現在的“新專業”轉眼也變成了日后的“老專業”。更有甚者,由于考生都涌向某些所謂“熱門”專業,而各個專業的招生計劃都有一定的限額,結果很多只能調劑到其他專業。
選擇一個“好”專業為何如此之難?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這背后有多方面原因,需要進行綜合治理。
首先,我國學生在基礎教育求學階段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對大學和專業知之甚少。考生和家長熱衷于選擇金融、法學、工商管理、計算機這類聽上去很好的專業。
很多家長、考生存在一個誤區,認為現在熱門的、報考人數多的、分數要求高、高校新開設的專業就是日后就業情況好的、薪資水平高的“好專業”。實際上,兩者并不存在直接的正相關關系。例如,武漢大學[微博]的測繪科學與技術,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等學科排名全國第一,且是就業熱門專業,卻不一定是報考熱門專業。像這類“冷專業熱就業”的現象在國內其他高校都廣泛存在。
所以,考生在選報志愿時,切忌盲目跟風,一味追求所謂的“熱門”專業,一定要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興趣來選專業,有興趣、適合自己的專業就是好的專業。如果某一專業不符合考生自己的興趣或不能發揮考生的特長,即使專業實力再強,選擇它可能也是不科學、不合適的。每年都會有學生入學后發現所學專業不適合自己而轉專業的情況,也不乏考生發現所選專業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而學得比較痛苦的例子。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8.0%受訪者坦言所學專業的就業情況與當初判斷不一致,40.5%受訪者表示當初對所報考的專業內容及就業情況了解不充分。正因為如此,在歐美國家,專業選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與專業的契合度。
其次,學生、家長獲得信息的渠道有限。雖然教育部在2009年頒布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要求高校公開辦學信息,但總體而言,高校還沒有做到充分、詳細、及時公布辦學信息,學生要獲得全面的高校信息很難。舉例來說,近年來高校招生專業變化很大,對于某些專業具體的教育教學內容,很少有學校會詳細介紹,家長只能從網上收集信息,或者向周圍熟人打聽,但由于信息不權威,有的甚至失真,就會導致選擇失誤。根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數據,46.9%受訪者呼吁建立權威平臺,使家長和學生能準確了解所報考專業的基本情況,37.1%受訪者認為相關機構要加強專業就業情況發布。。
社會對不同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并不平衡,而且是隨時變化的。一些專業的供求狀況,在不同學校、不同學歷層次,甚至不同人的身上,表現都會不一樣。因此,考生家長就要對某專業社會需求情況有一個前瞻性的了解,通過教育部公布的專業就業狀況、社會調查機構的相關數據、專業所在高校的就業情況、專業行業的統計數據、招聘網站的供求情況等幾個方面著重了解欲報考院校某專業的就業率及就業質量。
再次,受教育者缺乏充分選擇的空間。我國實行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一名考生在高考中只能獲得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為了規避高考錄取的風險,學生在填報志愿時(無論是平等志愿,還是傳統志愿),都必須選擇專業志愿服從調劑,在這種錄取制度之下,考生很有可能被自己不感興趣的學校、專業錄取(尤其是專業),但又不得不去,除非選擇放棄來年再考。
不過,如果考生最終沒有進到自己心儀的專業,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滿足自己的專業志愿。近年來,我國已有部分高校開始推行校內換專業政策,在大學一年級結束時允許30%的學生換專業,中國科技大學甚至實現了100%自主選擇專業。
總之,賦予學生選擇權,擴大學生的選擇機會,引導學生學會規劃、選擇,這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當學生選擇權增加,學校教育將樹立服務學生的新理念,辦好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專業。這樣,每一所學校的每一個專業,對于將其作為選擇的學生來說,都是好專業。(綜合新華網 廣州日報 教育部 高校招生 北京日報 新民晚報 新聞晨報 中國青年報等相關報道)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專業 熱門 高校 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