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解讀
景區票價漲勢難阻 專家:成本核算應詳細公開
漲價是可以的,但景區應該公開漲價幅度、漲價的依據,不要出現“人力成本、維護成本等費用的增加遠低于門票漲價的幅度”的情況。
記者:景點控制游客接待人數,讓游客有較好的旅游體驗,同時控制了景區成本。是不是可以通過這個方法緩解門票高漲的問題?
馬曉龍:無論景點愿不愿意控制接待規模,都必須要這么做。旅游法規定景區要核定景區接待人數,不能超過最大承載量。這一規定是為了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證游客舒適度。
從我國旅游市場的發育狀況看,旅游人數太多,并且持續增長,需求大于供給。景區作為盈利性主體,在執行旅游法這一規定時,執行力很差。
景區更多情況下被定位為發展地方經濟的手段,被作為一種盈利性的產品。一方面是盈利增長點,一方面又想控制游客的數量,控制數量的執行力肯定會大打折扣。
王衍用:這種方式是最好的方式,本質是景區預約的方式。但這種模式比較理想化,理論上成立,實際上行不通。我國的旅游是半年經濟,黃金周又只有一個,黃金周帶來集中消費,靠短時間收入解決景區一年的運營費用,商家肯定希望人越多越好。
在我看來,像水庫泄洪一樣,面對游客的大幅度增長需求,可以在近期恢復五一黃金周,在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帶薪休假,最后用帶薪休假取代黃金周。
記者:景區被看作一種資源,旅游通常被看成地方經濟的增長點。而旅游法規定,景區定價由當地政府定價或指導定價。這樣一來,地方政府會不會“既當球員,又當裁判”?您怎么看法律規定攔不住景區漲價的問題?
馬曉龍:在我國現在這個發展階段,旅游景區被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球員也是必然的。
遺產性的景區——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和大自然的遺產,應該作為非盈利性的景點,“遺產”應該由全民來共享,不應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
如果不把景區完全作為公共性的產品,至少也應作為半公共性的產品。政府采取聽證等方式確切核定出景區,企業主體開發的成本、維護成本,算一個清楚的賬。這種處理手段比較現實。
王衍用:這是旅游法相對不完善的地方。景區應該分為三類。第一類,一般性的景區,為當地人休閑服務的景區,按當地人需求定價,設定低價位。第二類,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等景區、不應該由地方政府定價,應由國家垂直管理。由國家出資修繕,同時收取較低的費用,讓老百姓共同享受老祖宗、大自然的遺產。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應該是配套的餐飲、商品、交通等旅游服務體系。第三類是商業性景區,由投資者說了算,但是地方政府要監管,不能漫天要價。
記者:在旅游法和發改委相關文件中,都提及“公益性”、“公共資源”的概念。而我國的公益性景區、公共資源性景區中,往往同時也有商業性的設施或者景點,游客很難分清楚。是不是應該把公益性這個概念和非公益性的概念劃分得更明確?
馬曉龍:這樣的劃分,是考慮到景區的屬性不同,是比較合理的分類。旅游法已經有“公共資源性”、“公益性”景區的概念,與之相對應的是商業性的景區。在宏觀的旅游法之下,應該有具體、詳細的實施細則,將定價規則細化,使旅游法更具有操作性和執行性。
王衍用:公益性景區和非公益性景區的劃分是否明確,和地方政府工作做得是否深入有關。這種劃分,是政府應該做的。政府管理的景區和市場化運作的景區應該加以區分、明確、剝離,各自“走”各自的運營渠道。
市場化運作的也不能無限度地漲價。旅游市場上出現“天價房”等產品,商家認為,到這個時間很多人必須要來,不管成本如何,拼命要價,這是沒有道理的。從社會公平的角度講也應該打擊這種不正常的收費狀態。由市場定價的景區,相關管理部門也應按照服務業的水平,規定限度。(記者 張昊)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景區票價 十一黃金周 票價 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