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縱議縱議
說說互聯網
今年是互聯網問世25周年。互聯網對世界的改變、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之大,恐無人質疑,但隨著互聯網越來越多地滲入人們的認知領域,不同看法和爭議也隨之而起。
互聯網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整個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圍繞互聯網使人聰明還是愚蠢的爭論始終不斷,有一種爭論是雙方互貼標簽。給互聯網貼上非黑即白的標簽,是有缺陷的。
有人將互聯網帶來的沖擊,以及外圍影響稱之為“第四次科技革命”,其帶來的影響首先是知識爆炸。互聯網技術催生了Email、網頁、微博、微信,讓我們的大腦應接不暇。互聯網帶來的整體性知識的拓延模式,更為人類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戰略性的布局。
其次是互聯網給生產力發展帶來的機遇,在一個思想可以通過點擊按鈕跨越海洋的時代,正是這種緊密的、無時無刻的聯系,造就了思想的沖撞,迸發出了不斷創新的火花,最終成為技術革新的引擎,轉化為生產力。
再次,互聯網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別樣的世界,人類可以不通過任何有形的載體獲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一轉眼、一抬手、一點擊,世界盡收眼底,這個世界的瞬息變化盡在指間。從這些意義上說,我是互聯網技術的支持者。
當然,互聯網對人類的負面影響肯定會有,所以需要討論,要揚長避短,比如說基于互聯網理念和基礎的教學PPT。我們那個年代,是老師在黑板上寫,學生很認真地抄,這些幾十年前做的筆記今天印象仍然非常深刻,為什么?老師板書、學生抄寫的過程都在一遍遍地加深印象。有了互聯網,只需PPT放一遍,當時印象是有的,但只抄一些結論、提綱,印象不深。從教育規律來說,不少人還是認同傳統的粉筆、板書的教學方式,雖然比較土,但是基本的知識點都掌握了。現在似乎東西很多,等到考完試后再問他,什么都忘了。從腦科學的角度,一個是短時記憶,一個是長時記憶,長時記憶的東西不容易遺忘。
對于作為工具的互聯網,我們既要擁抱又要有所防范,避免通過互聯網導致個性自我的非理性放大。若借助互聯網平臺,放任那些負能量肆意爆燃,那才是人類真正的愚蠢。
(作者吉永華系上海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互聯網 人類 帶來 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