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眾說
酒店棄“星”換馬甲為哪般?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嚴控會議費支出,部分地方政府在會議費管理辦法中做出“限星”的規定。政府的規定在酒店業界內引起了一些反應,也催生出了一些應對辦法。記者調查發現,在全國多地,部分五星級酒店放棄星級資質的復審,從“五星”變“無星”。今年以來我國“棄星”的10家五星級酒店中,至少半數為當地政府的定點招待酒店。
八項規定實施以來,高端白酒、豪華汽車皆因持續強力的反腐而受到影響,就連金秋十月上市的陽澄湖大閘蟹今年也因為幾無官員消費,價格跌了四成,由此觀之,五星級酒店受“牽連”自然也在情理之主。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秘書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限星”的政策對酒店打擊很大。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公務消費一感冒、企業就開始打噴嚏的現象,說明了八項規定確實見成效。可是,正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商言商,五星酒店主動“棄星”,其反常經濟行為的背后,卻也提醒我們,反腐不能掉以輕心。
今年“棄星”的10家五星酒店,半數以上是當地政府的定點招待酒店。如果這些五星酒店因為主要支撐業務——公務消費的減少,而導致經營壓力過大,轉而主動調整市場戰略,將目光投向更廣大的普通消費者,俯下身段,降低價格,通過“棄星”實現由高端酒店向大眾消費酒店的成功轉型,或者放棄暴利,以更實惠的價格適應政府會務要求的轉變,其實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市場起起落落,生意見機行事,本是常事。
可是,“棄星”后的酒店大多數并沒有降價,仍維持高價經營。其原因耐人尋味。很顯然,五星酒店“棄星”的低調背后,并非是想轉型,而是想著換個馬甲,繼續抱公務消費的大腿。去年9月底出臺的《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二、三、四類會議應當在四星級以下(含四星)定點飯店召開。”可能這些五星酒店認為,只要自己的星級降下來了,就可以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換湯不換藥,繼續享有“三公”消費的暴利。這種想法其實與“礦泉水瓶裝茅臺”、“小食堂里吃鮑魚”是一個路子。期望掩人耳目,蒙混過關。
但這種算盤恐怕難以實現,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隨著“八項規定”和“反四風”的強力推進,中央反腐決心堅定。靠公務行為支撐的高檔消費市場必然無法長久。而且,在猶豫與觀望期結束后,官員也不敢頂風作案,明知“無星”后是高檔消費仍心存僥幸,拿自己的位子和帽子冒險。中央和地方一個接一個的制度和條例正為各種公務消費戴上“緊箍咒”。不僅要求會議“瘦身”,能不開的會就盡量不開,能開電話會議的就開電話會議;對于會議、差旅費用的管理也日益細化和公開。以往那種一張會議費發票可以把什么消費都包進去的情況,已是難以為繼了。
所以,對于曾把“三公”消費作為主要目標群體的五星酒店和其他高檔消費而言,與想費盡心思打政策的擦邊球,不如多想想看,如何用價格和服務贏得更多的消費者,不把“三公”消費當成唯一的稻草,而是順應市場需求,重新定位,方是華麗轉身之上策。
編輯:曾珂
關鍵詞:酒店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