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眾說
水利項目成豆腐渣拷問驗收程序
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意在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記者近日在產糧大縣——山東省商河縣調查發現,投資數千萬元的小農水項目,當地政府宣稱“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正常用”,卻未經使用就大面積報廢。面對這項被指“干涸了民心”的擺設工程,該縣水利部門主管官員竟稱是“省里認可、造福于民的優良工程”。(《經濟參考報》10月14日)
這樣一個豆腐渣工程,竟在2011年8月通過了山東省財政廳、水利廳的考評驗收,結論是“所有工程運行良好,均達到設計要求”,確定該縣為優秀等次,予以通報表揚,并對該縣2011年小農水項目加大資金補助力度。由此可見,現在的考評驗收模式必須予以改變,否則,媒體披露出再多的豆腐渣工程也無濟于事,因為這樣的驗收模式本身就是在鼓勵豆腐渣工程。
驗收主體上應當有所改變,如今的驗收主體是上級部門,上下級之間平時業務聯系頻繁,對政府資金項目的驗收,最好由中立的第三方即民間社會組織驗收,而政府部門對社會組織的驗收進行監管。如果一時做不到由社會組織來驗收,那么,政府部門也可以組織由中立的專家和其他人員來進行驗收,或者至少在驗收組織中有中立的專家等人員參與。
驗收的程序必須有所改變。有些地方的驗收就是抽樣驗收,實際上就是由下級部門指定幾個地方進行驗收,這給下級造假提供了方便。那么,在驗收上,最好能進行整體驗收,如果做不到整體驗收,那也應當真正地進行抽樣驗收,隨機抽樣,不給造假留下空間。而且,在驗收的時候,必須聽取當地村民的意見,必須得到村民的簽字肯定,至少將村民的意見記錄在案。
驗收結果也必須改變,始終保留開放性。有些豆腐渣工程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其危害性,或者當時肉眼看不出來,要經過一段觀察才知道。所以,驗收完了不要就此了之,要保留開放的心態,隨時接受群眾的舉報,進行復核。如果復核發現不合格的,則要取消驗收結果并將有關問題反饋給有關部門。并且,有關部門還得制定規范,對于驗收中走過場的,要追究驗收人員的相關責任。
如果不改變“認認真真走過場”的驗收程序,不好好地抓一下驗收程序,什么樣的豆腐渣都能通過驗收,幾千萬元的工程打水漂的事情恐怕還得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編輯:曾珂
關鍵詞:山東省商河縣小農水工程 未經使用就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