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眾說
拒兌老存單 并非一場誤會
近日,有網民發布微博稱,82歲高齡的母親去中國銀行徐州分行領取18年前的定活兩便存款,存單尚在,卻被告知“超過15年的存款單就不好承認了”。該微博一經轉發便引發了眾多網民熱議。22日,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回應,只要是兌付真實、有效的存單,且確認該存單確實尚未兌付的情況下,不存在“有效期”的說法。(8月24日《京華時報》)
用戶把錢存進銀行,存折便是雙方的合同要約,定活兩便的存款本就沒有時間限制,無論是存一天還是一百年,都不背離合同要求。這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一種基本常識。
然而事實卻是,兌付難的事例總在不斷發生,拿著存折找不著人取不出錢的事并不鮮見。比如,前不久,河北省平山縣陳家峪村的陳蘭平大爺,其父親于1958年退伍,領取了1000多元的退伍費存進了信用社。然而這張56年的老存折,他奔波了8年都沒有兌換出來。2011年,家住武昌的鄭先生拿著18年前的一張儲蓄存折到銀行取款,也吃了閉門羹。
銀行為何拒兌老存單?在存款還沒有實現網絡化的情況下,超過15年的存折手寫的居多,銀行系統無法記錄詳細信息,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進行查證。忌于求證的麻煩,或者基于其他原因,銀行可能會找出各種理由不給予兌付。從本案來看,員工作出“超過15年的存款單就不好承認了”的回復,顯然并非臨時起意,其背后的原因才值得玩味。既然存折不存在有效期,那么為什么不能當場兌換?為什么“超過15年不好承認”本非謠言,卻屢駁屢興?
用“操作不規范”來搪塞顯然不行。長期的行業壟斷使銀行業催生了諸多霸王條款,從“離柜不認”到“自動取款機取出假鈔”,銀行和用戶根本不是在同一個平臺上對話。銀行可以讓用戶超過15年的存款取不出來,然而誰又能賴掉銀行的長期貸款呢?
拒兌老存單并非一場誤會,要解決這個問題,當然不能止于“微博曝光”。治標之法是由監管部門對老存折兌付給予保護式明確,并加大對銀行的監管力度;治本之法則是要推行銀行業的改革,放開準入門檻引入競爭機制,讓公眾有“用腳投票”的機會,只有具有了生存危機的倒逼,銀行才會低下其高傲的頭,寫于紙上的權利和個體尊嚴,才會真正落地生根。(唐 偉)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老存單 兌現 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