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鉅惠民生鉅惠民生
“10%”拉農村孩子一把
當電視上傳來李克強總理的聲音——“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再增長10%以上”時,河北省大名縣第一中學高一學生小彤“非常開心”。
這個學習成績中上、土生土長的農村女孩覺得自己離重點大學夢又近了一步,因為貧困,村里現在還在堅持讀高中的人是寥寥無幾,縣里面每年能考 上全國排名前十的重點名校的人一個巴掌就能數過來,“好幾次我都想放棄,也想去打工還能供弟弟上學,但我爸媽不同意,他們覺得考上大學才能擺脫農村,才能 改變貧困的命運。”
在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委員的記憶里,1965年考入清華大學時,自己所在班級至少有三分之一都是農村孩子。他來自安徽的一個縣城。
“現在學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的確有所減少。“顧秉林說。而去年,北京大學首次公布了該校的農村生源比例,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僅為14.2%。
“農村學生受教育機會的低起點使他們在與城鎮學生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湘潭大學原校長羅和安代表說,“一開始,農村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羅和安分析,考試內容的偏城市化也是造成農村考生在高考中處于弱勢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現行的高考招生政策中,如加分政策、自主招生政策、保送生政策等存在很大缺陷,對農村考生而言,存在很大不公。
顧秉林說起一所大學自主招生的故事:在面試的時候,這所大學的老師想考查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能力強不強,就問他關于手機的問題。很少用手機的孩子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結果自然是出局了。
從2005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開始參加內地的統考。與原來的招生方式不同,香港中文大學取消了面試。校方的理由很簡單:北京面試容易,四 川、廣西這樣的地方面試也容易么?“我們要把機會留給人才,不能讓財富因素過分地影響人才的培養。”時任香港中文大學教務長、校長助理的蘇基朗教授說。
昨天在教育界別的聯組會議上,在談及高考改革與公平時,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石定果委員向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推薦了的《無聲的革命》一書。這本書用1952-2002年間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學生學籍卡片的翔實材料,展現了1949年以后,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出現的一場革命:以往為社會上層子女所壟 斷的精英教育狀況被打破,工農等社會較低階層子女逐漸在其中占據相當比重,并將這一比重保持到20世紀末。
“一個活躍、正常的社會,底層的年輕人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動。《政府工作報告》中能明確地提出這個增長,說明政府已經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與嚴重性,是非常好的事情。”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晉軍說。
去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增8.5%。但是,在這位社會學學者看來,現在單從一個百分比并不能判定這種現象就能馬上得到改變,這是一個需要持之以久的活兒。現在的工作,若干年后會看到效果。
“10%這個數字肯定有打通社會上升渠道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畢竟只是整個教育歷程中的一段,想要讓社會向上流動的通道更加通暢,除了增加農村貧困地區學生上大學的機會,還應該從義務教育等方面共同發力,提升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水平。” 南開大學副校長許京軍委員說。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農村 孩子 學生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