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用行動溫暖社會

2014年08月05日 08:38 | 作者:汪俞佳|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讀懂了梁曉聲的作品,就能讀懂他這個人。”一位媒體同行得知記者要采訪梁曉聲,說了這句話。

  梁曉聲的作品,處處體現著人文意識、平民本色、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慢慢品讀,猶如跟一位朋友談心,他告訴你自己的閱歷、愛憎、情感,真實而坦誠。對話梁曉聲,更覺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他像一棵大樹,扎根于最樸實的土壤里,吮吸著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乳汁。

  內心寧靜

  “他們的大腦仿佛被網絡之網罩住了,好比枝上的青果被網套扎住了。對于那樣的青果,網套多大,它便只能長到多大。它的果皮上以后將永遠印著網套的罩痕……”前不久,梁曉聲發表了一篇關于網絡的文章。記者與他的對話,開始于他對網絡的看法。

  “網絡上碎片化的東西,或許不能跟一本有用的書相比。”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梁曉聲刻意不用電腦,內心始終堅持對文字的“潔癖”。這份“潔癖”,甚至讓他在2012年底關閉了堅持多年的博客。“我并不是特別喜歡交流的人,博客一直是別人在幫忙打理,關閉也沒關系。我并不需要所謂的粉絲,讀者看我的書,即是與我的一種交流。”

  文章是流淌于心底的小河,是一個人對社會、對經歷、對情感的真實寫照。對梁曉聲而言,寫作其實是一種單向訴說,沒有一絲強加于人的動機。怎樣理解他的小說,是否接受,能否認同,讀者均可自由支配。

  還有一件事梁曉聲一直在堅持——不搞簽售活動。長期以來,許多出版社都希望邀請他出席簽售活動,還有人告訴他:“做簽售能多賣上萬冊書。”他始終無動于衷。“喜歡我書的人自然會買,多賣一本少賣一本又能怎樣?我還是我,不會變。”作家需要寧靜,梁曉聲心中的那條小河靜靜流淌,寫作就是寫作,沒有其他。

  為什么鐘情于寫作?面對記者的提問,梁曉聲把原因歸為“一種與生俱來的潛質”。“我從少年時代就開始愛好文學。”梁曉聲最感謝在黑龍江建設兵團的日子,因為兵團有文學創作學習班,兵團發現了他,把他納入到這個班里,激發了他本能的創作欲望,這也是他邁向文學的第一步。

  謳歌善良

  梁曉聲是一位被打上了鮮明時代烙印的作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憑借《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等作品,成為知青文學頗具代表性的作家。30年后,他再度提筆創作了電視劇《返城年代》。梁曉聲坦言,電視劇中的男主角身上有他的某些影子。“我想把自己所經歷過的特殊年代,通過電視劇把記憶呈現出來,讓年輕人了解那個年代,就這么簡單。”

  其實,寫書是一件苦差事,但梁曉聲熱情不減。他喜歡留意生活中真實的人和事,渴望并追求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友善。

  梁曉聲寫作是為了“載道”,這個初衷始終沒變。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一直關注人物心靈、展現內心世界、呼喚真善美。“我理解的文學藝術使命,是把‘生活應該是這樣、人性應該是這樣’表現出來,從而使生活變得更好,使人變得更善良。這是我創作的原動力,哪怕我的作品只能影響很少一部分人,這也足夠了。”

  “我父親有個小木盒,哪怕在路上發現一個釘子,他也會撿起來,放進盒子里。”學會珍惜,這是父親對梁曉聲的教育,這種教育或許沒有意識,卻讓他難忘。直到現在,梁曉聲家里放著一個小木盒,平時路上發現的東西,哪怕是一根鐵絲,他也會撿回去。父親身體力行讓他懂得《朱子家訓》中所說的一句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也正因為如此,梁曉聲自稱是“生活非常寡味的人”:“我的一日三餐可以簡單到只有粥、饅頭和青菜。”

  因為大部分時間都交給了創作,這位生活中有些寡言的作家,更多地選擇用文字來表達對家人的愛。在小說《父親》中,梁曉聲用兩萬余紀實性的文字,為他的父親、一位農民出身的新中國早期的建筑工人立了一篇小傳。

  梁曉聲告訴記者,寫親情題材的作品,不僅是對父輩的思念和感恩,更因為他們身上深烙著那一代人的印記———在貧困中承擔起責任和義務,默默忍受著生活的艱辛,用雙手養育家庭,體現了中國底層人民的精神品格。“現在生活變好了,衣食無憂,而自己吃了那么多苦的父母親,和這些好生活都沒沾上邊就離世了。”

  話音剛落,梁曉聲將頭轉開,望向窗外,沉默不語。

  多年來,梁曉聲創作的小說、散文、雜文、社會時評、影視作品等已有2000多萬字,由于長年累月以手寫的方式在稿紙上“爬格子”,他的頸椎病一再加重。作為一種載道的文字職業,作家背負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責任和使命,梁曉聲對此深信不疑。

編輯:羅韋

關鍵詞:梁曉聲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中文字幕网站 | 真实国产乱子伦在线 | 五月天在线视频亚洲 | 亚洲欧美人成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不卡 | 日本精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