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彭森:以國家治理體系目標推動市場化改革
作者: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 彭森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要通過改革創新,加快建立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我們要更多地把作為目標導向改革的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市場化改革的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承上啟下之年。剛剛結束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重要決定,是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本次論壇的主題,就是深入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正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市場化改革推向深入。
百年變局的挑戰和機遇
新時代不但是一個不斷創造新輝煌的時代,也是一個不斷應對新的風險挑戰的時代。當今的世界和中國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變局有幾個突出特征:
一是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發生深刻的大變化、大調整。
現行的國際秩序和多邊體系備受沖擊,進入重構期,各種不確定因素大大增加。世界上逆全球化的浪潮暗流涌動,某些國家奉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至貿易霸凌主義,動輒以提高關稅為極限施壓的手段,向其它國家施壓。這不僅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造成巨大障礙,對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全球經濟增長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和損害。
二是我國經濟經歷40年的高速發展,已進入新舊發展模式轉換時期。
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長期向好的大趨勢沒有改變,但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地區經濟分化明顯,一些地方投資、消費、外貿指標下滑較快,發展動力減弱。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從10.6%下降至去年的6.6%,今年經濟增長的降速與前幾年大體相當,形勢仍相當嚴峻。經濟下行既有國際因素,也有國內因素;不僅有周期性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結構性、體制性因素。
一方面,我們要承認和尊重在新舊發展模式和增長動能轉換過程中經濟增速適度下行的現實,適當降低增長預期;但另一方面,考慮到外部挑戰和國內穩定的要求,我們又不能讓目前這種增速下滑的情況持續下去。中央提出了“六穩”的要求,近期國務院領導又明確提出,“要把穩增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出臺和不斷強化了逆周期調節的一系列措施,重點推出一系列實質性的市場化改革,著力培育新的增長動力源。在轉型發展的新時期,我們將長期面對發展中的兩難甚至多難問題。
三是近年來科技革命、數字革命飛速發展,既是百年變局的基本推動力量,也給現行體制、機制,甚至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戰。
近年來科技革命的熱點集中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今年以來引起人們更多關注的則是人工智能、5G技術、量子通信、區塊鏈,等等。這是一個新科技成果大爆炸的時代,真正體現了先進生產力的突破發展,必然要求突破束縛其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加快改革的步伐,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改革和創新,是新時代創新發展的內在要求。
以市場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日趨錯綜復雜,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我們要清醒認識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復雜性,妥善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局面的準備,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中央一再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說到底,還是要堅持發展、改革、開放。發展仍舊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過新時代的發展是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改革仍舊是發展最根本的動力源泉,不過我們更要重點推動的是市場化改革。中國的發展正處在新的十字路口。
在傳統動能不斷減弱的過程中,要想盡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能,必須堅定不移地推動市場化改革,以更高效率地配置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要求進行一些制度上、結構上新的安排。所謂制度上的安排,就是要與國際慣例真正對標接軌;所謂結構上的安排,主要是從加工制造業對外開放轉向以金融為重點的服務業對外開放。這些開放措施本身也是改革,又為加快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提供了倒逼的動力。
國家治理體系是目標導向的改革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要通過改革創新,加快建立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這為改革戰線和改革者們提出了新的使命和任務。相比過去,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
為了加快建立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思想解放是改革創新實踐的先導和前提。40年來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相互激蕩,沒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沒有新時代改革的大突破。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在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方面形成了一些顯著優勢和經驗,這是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的成果,而不是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的終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從哲學意義上,就是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斷創新,與時俱進。
為了加快建立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們就必須堅持改革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改革是破除生產力發展制度障礙的金鑰匙。面對國內外紛繁復雜的風險挑戰時,人們往往寄希望于一些問題導向的改革措施,可以“一改就靈”。但是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當今世界國家之間最根本的競爭,是制度的競爭。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優勢,而制度的缺陷和短板也是國際競爭中最大的風險和隱患。因此,我們要更多地把目標導向的改革,也就是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市場化改革的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用市場化改革的思路和辦法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很好地體現了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統一。
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經濟體制改革,但也決定著其他各個領域改革的進展和成敗。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當前要加快推動各領域的改革,按照目標導向的要求,敢于啃硬骨頭,敢于闖激流險關,盡快在市場化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動各項改革向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攏。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關系
為了加快建立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
改革開放40年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始終是經濟改革的核心問題。自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模式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健全完善,但是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仍然是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決定要素配置的范圍有限,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市場和社會發揮作用不夠,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在深化市場化改革、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過程中,堅持競爭中性的原則,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公平競爭,只有競爭公平,才能從根本上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保證資源配置的高效和市場的優勝劣汰。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各項政策的出臺,都不應忽視和動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堅持以競爭政策為基礎來協調相關政策,應成為一個原則。當前,厘清政府和市場關系的一個重點熱點問題,是如何加強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協同。兩個政策的交匯點是創新,產業政策要轉型為創新政策,而競爭是創新的第一動力。各項產業政策只有通過了公平競爭審查,突出創新引領、創新驅動的導向,逐步建立普惠、公平的鼓勵創新政策體系,才能協同好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關系。
為了加快建立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們還必須正確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中央與地方關系歷來是一個國家治理體系的關鍵環節,也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議題。中國是一個大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不同、稟賦各異。由于歷史和區位的差異,特別是市場化改革的起步與進程不同,近年來地區發展走勢分化明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突出的矛盾。在探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既要統籌兼顧,協調各方,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又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激發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給地方更大的發展自主權。長期以來,中央地方的博弈,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往往是有違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和公平競爭原則的。今后在抓緊建立規范透明的中央地方事權、財權和轉移支付制度的基礎上,中央的工作側重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在建立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公平競爭審查機制方面下功夫;而地方的工作側重在培育保障市場經濟的新動能和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在加快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提高地區競爭力方面下功夫。各類改革試點的重點不是給優惠政策、搞政策洼地,而是授權改革創新、建立制度高地。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立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過程中,還有許多重大理論問題、政策問題可以深入探討,特別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問題,更是經濟改革戰線專家們關注的重點。希望廣大專家能夠貢獻研究成果,分享真知灼見。
(本文為作者在第十七屆中國改革論壇上的發言)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改革 制度 市場化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