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大會發言 大會發言
孫東生常委:多措并舉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
多措并舉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
——孫東生常委的發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指出,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中小學生太苦太累,辦學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視太功利。近期,國務院召開了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連續出臺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三個重要改革文件,聚焦教育教學改革的難點,直面群眾廣泛關注的痛點,特別是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問題做出積極回應,提出了明確要求。
有人講,“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干得扎扎實實”,很生動、很形象,值得深思。破局的關鍵就在“一軟一硬”兩招,軟的一招就是變革教育理念,硬的一招則是優化招生考試制度這個“指揮棒”。
一、 變革教育理念,破解“成長焦慮”。減負不是為減而減,而是為了讓教育事業提質增效,更好更多地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解放出寶貴的教育資源和學生精力,迫切需要引導全社會變革教育理念,形成尊重教育規律、尊重青少年成長規律的共識,根據不同孩子的身心發展實際、知識基礎、自我愿望以及性格、興趣、特長,理性化、合理化、個性化設定成長預期,讓不同基礎、不同潛質、不同家庭學生的內生學習動力得到激發,形成多樣化培養、多方位成才的良好育人生態鏈和科學評價指標。家長要警惕“搶跑文化”、“劇場效應”的裹挾跟風,不因盲目攀比或過度溺愛而拔苗助長。如今各種培訓班、早教班門庭若市,補課成為“誘人”生意。有家長反映,半年工資不夠校外補課費用,學習效果并非如意,花錢只為心安理得。孰不知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在情感上的陪伴和“三觀”上的引領,遠比培訓班重要得多。小小年紀上這么多“班”會遏制孩子的創造力、探索欲,甚至引發逆反心理,破壞親子關系。變革教育理念就是要讓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個性地成長,以積極、陽光、自信的姿態融入社會。
二、 完善招生制度,破解“擇校焦慮”。由“擇校熱”帶來的“補課熱”,是學生負擔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走不出“擇?!眹?,減負只能越減越累。要把握“均衡、隨機、穩定、同步”四個關鍵點:“均衡”就是要打破強校、弱校圍墻,政府通過資金投入、師資調配等手段形成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的相對均衡;“隨機”就是要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對熱點區域堅持推行多校劃片,嚴厲打擊擇校腐敗,確保生源分布絕對隨機,倒逼教育資源均衡分布;“穩定”就是要嚴格規范招生行為,嚴禁跨區域、跨學區招生,努力實現家長無從攀比、學生無從擇校,穩定升學預期;“同步”就是要落實好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同等招生、同步招生政策,禁止任何考試招生、“掐尖招生”行為,減輕學生因“擇?!倍又氐难a課壓力。
三、 改革考試制度,破解“應試焦慮”。不可否認,考試制度仍是當前選拔人才相對有效且公平的方式。減負不等于不能考試,更不是單純地減少考試或者降低難度,關鍵在于優化考試方式,可以嘗試做一些探索。比如,中高考等選拔性考試要適當提高分數區分度,要注重考察思維能力,破解靠“刷題戰術”形成的應試模式,引導大家放下包袱,轉而注重提高孩子在課堂的專注度和思考力。再如,學業水平測試要?;?,突出對學生知識儲備、思維方式和人文素養的考察,設置的合格線不宜過高,不可變成新的增負。又如,探索特殊優秀人才的考錄方式,允許高校通過單科成績加專業加試的方式選拔,文學系可以側重語文成績,數學系可以側重數學成績,讓不同興趣、愛好、天賦形成的特殊“偏科人才”同樣獲得成長機會。再比如,嚴格特長生加分標準,除專業院校外,嚴格控制特長生數量,從根本上化解家長們“讓孩子多個技能就是多一條升學通道”的想法,真正按照專門人才的成才規律想問題、辦事情,讓藝術教育和體育鍛煉回歸本源,成為提高孩子文化素養、人格魅力、身體素質的手段,避免其成為應試教育的變種。
(發言人工作單位和主要職務:民建中央副主席、黑龍江省主委,黑龍江省副省長)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