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大會發言 大會發言
王光謙常委: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之路
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之路
——王光謙常委的發言
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是包括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最終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部分西部地方高校在辦學方面都走出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內涵式發展之路。以最后一批“211”大學,即青海大學、寧夏大學、海南大學、西藏大學、新疆石河子大學為例,各校努力克服地處偏遠、高水平人才不足、辦學經費短缺等問題,聚焦優勢和特色學科,很好地服務了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目標,辦出了人民滿意的大學。但在現有評價體系中,存在一些反差,對西部地方高校師生科研成果的肯定和科研積極性的激勵明顯不足,在各類學科排名評比中,西部地方高校幾乎評不了“A”,在單純由國際發表論文決定的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學科排名中進不了百分之一,更不要說千分之一。
這種情況,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西部地方高校的作用和貢獻,必須加以改變。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為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搞好西部地方高校建設,提出四點建議:
一、 在西部(包括東北地區)設立國家人才崗位,實現從“戴帽子”到“擺凳子”的轉換。現行“帽子”人才,比方說“杰出青年”,青海、寧夏、西藏至今還是“零”。今年公布的300名國家杰青名單,西部省份除了云南有一名外,其它省份不出意料都“剃了光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該設立“地區杰青”,改變這種“人才凹地”現象。另外,還可比照“萬人計劃”在中西部設立“萬人崗位”,根據國家和地方的戰略任務設定崗位,由設崗的中西部高校和科研單位自主全職聘人,履行主體職責,從根本上扭轉人才“戴著帽子跑”的局面。
二、 在地方高校的特色高水平學科增加專業博士學位點。專業博士學位以滿足地方高校服務國家和地方戰略需要為出發點,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大力培養高水平人才隊伍,破解西部高校創新能力不足難題。比如,青海大學就擁有高原醫學、高原農牧學、鹽湖化工和太陽能新能源等特色學科,海南大學的熱帶作物學、寧夏大學的煤化工、石河子大學的綠洲農業、西藏大學的生態學,也同樣是不僅有特色,更重要的是與國內外同業相比,具有很高水平。如果得到國家在博士點設置等方面的支持,上述特色學科在相關創新領域將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三、 減少數論文、數“帽子”的簡單評比、評估、檢查,將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所作的成績貢獻作為重要評價指標。比如,青海大學積極響應三江源生態保護這一國家戰略,設立三江源生態本科專業,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和中華水塔保護培養了專門人才。應該看到,像青海大學這樣的一批地方高校,為農牧民、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了高質量的科技支持,培養了一大批扎根祖國邊遠地區干事創業的各類人才,較好地貫徹了黨的教育方針,在高校的各類評比中應對上述重要貢獻予以考慮,建立更加科學全面的評價機制。
四、 在政策制定和條件建設上支持地方高校走“有特色、高水平”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在國家實施的“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同時,建議增加“雙特色”大學建設項目,可遴選中西部地區50所大學建設有特色、高水平應用型學科,鼓勵其相對于研究型大學的“錯位發展”。“雙特色”學校建設投入經費是“雙一流”的五分之一即可,重在體制機制創新,落實職稱評審、績效激勵、科研器材購置、學科調整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特別是經費使用少些主管單位的“套餐”,多些使用單位的“點餐”,把投入更多地用在人頭上,激發西部高校創新爭先活力。
(發言人工作單位和主要職務:民盟中央副主席,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青海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