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四代車票升級 通向高鐵大國
一張車票半個月工資 火車票里都是生活
提起賣票的故事,康順興說票里都是生活。1986年的一天,一位大媽來到北京站康順興的售票窗口,買一張到合肥的硬座車票,19.9元,康順興報出票價后,只見大媽伸進來一只鞋盒子,嘩啦就往桌子上倒,1分、2分、5分的鋼镚噼里啪啦滾了一桌子,哎呦呦!老康的兩只大手忙不迭地去按。“您怎么這么多鋼镚啊!”“小伙子,大媽是賣冰棍的,這錢能買票不?”“行,您等著。”老康開始一枚枚地數起了鋼镚。
同年夏天,一位農民大叔到老康的窗口買票,上海一張硬座,27.6元,得嘞,老康出完票,發現小窗口外沒了人影,他探身使勁向外看,嘴里喊著:人呢?“人在呢!”大叔正在解一只半高幫的軍靴鞋帶,從里面掏出了幾張粘在一起的10元工農兵大團結,一張張地揭開,放在了柜臺上。看著濕乎乎的大團結,老康默默地接過了錢。“剛上班那會兒,我一個月工資才38元多,大叔一張車票就半個多月的工資,怕丟了,我們理解。”
一鍵賣票 粉紙車票代替硬板車票
老康拿著一張粉色的軟質車票感慨地對北青報記者說:“它的出現徹底解放了售票員的工作,當時我們覺得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1997年前后,一種粉色的軟紙火車票出現了,“硬板車票”隨之消失,這種淡粉色鋪底的車票比硬板車票大了三倍多,車票上第一次有了二維碼。使用這種車票后,售票時間也由過去的手工售票最快的每張96秒縮短至3到5秒。
在老康看來,軟紙車票的出現,不僅是票面的改變,它的背后蘊含著我國售票科技的進步。糨糊、算盤、票柜退出了歷史舞臺,老康的桌子上第一次出現了計算機。雖然當時還是局域網,北京站只能賣該站始發的車票,可仍然方便了不少,售票員查好車次,確認日期,手里一敲回車,一張車票就打印出來了。“一鍵賣票”大大提高了火車票的售票速度。上世紀80年代北京站的售票狀元劉杰英一天能賣出萬元的車票,無人可比。
“開始是這種條形碼,后來變成了二維碼,旅客的信息涵蓋的更多了,票面上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旅客都說火車票的服務性強了。”康順興說。
火車票的票面更新了,可是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網絡還不發達,2元一本的列車時刻表仍舊是火車站賣的最快的一種“讀物”,幾乎人人懷里揣上一本。1997年到2001年,中國鐵路連續進行了4次大提速,列車時刻表也是不停地更新,“往往一本還沒用舊,就該淘汰,得買新的了。”老康說,在12306網絡售票出現前,人們獲取列車時刻信息的渠道特別窄,火車站、列車時刻表、報紙、廣播,趕上春運加開臨客,信息不暢通,就得到火車站看“黑板報”。“我們把加車信息給美工室,他們制作出信息,然后寫到站前廣場的大黑板上,黑板前擠的都是人,人們拿著筆一趟一趟車的記。要不就是找報紙,春運時報紙會拿出多半個版刊登臨客信息。
3天預售期取消后,春運到火車站排隊買票更是壯觀,“真的像郭冬臨小品里演的一樣,一個小馬扎,一件軍大衣。旅客為了買一張回家的火車票,可以在火車站排上一天的隊,售票廳限流更是家常便飯。”
中國高鐵第一站磁介質車票可以過閘機
2008年8月1日,北京第一座高鐵車站——北京南站正式啟用,藍色的磁介質車票粉墨登場與粉紙車票并行。因為有著豐富的售票經驗,2008年4月,老康作為骨干被派到了當時還在裝修的北京南站。大到售票的桌子大小、椅子高矮,小到一根皮筋、一枚曲別針,老康和同事們都要周全準備。
2008年8月1日,北京南站開出了我國首趟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列車,嘗鮮的旅客絡繹不絕,他們到南站購票時驚喜地發現,手里的車票由粉色變成了藍色,把票塞進一臺機器,車票彈出后,進站的閘門自動打開,就能完成進站乘車。“磁介質車票的出現為全國鋪開自動檢票閘機奠定了基礎。”老康說。
從硬板車票到磁介質車票,中國鐵路走了半個多世紀,而從磁介質車票到現在部分線路刷身份證就可進火車站,只用了不到10年。
2011年1月12306中國鐵路客戶服務中心正式上線,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購買火車票,列車運行時刻表漸漸淡出視線;2011年6月1日,全國動車組開始實行火車票實名制;2012年元旦起,全國所有旅客列車實行車票實名制,這都為刷身份證進站打下了基礎。
北京南站運營初期只有京津城際一條高鐵線,現在有了京滬高鐵,“復興號”拉著旅客實現了千里京滬一日還。今年10月1日,北京南站還迎來建站歷史上的客流最高峰,單日發送旅客超過 21萬人次,其中七八成都是通過互聯網購票。春運到火車站徹夜排隊買票的場景早已成為歷史。賣了大半輩子火車票的康順興,看到10年來火車票售票方式翻天覆地的變化,心里特別感慨。老康手里緊緊捏著一疊見證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鐵路發展巨變的火車票開口道:“再過幾年,這些紙質車票就會消失了吧,旅客進站乘車,可以刷身份證,可以刷臉,車次、座位變成了數據,出行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四代車票升級 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