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河北省出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018年02月27日 09:32 | 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到: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意見全文如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三農”決策部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社會事業全面改善,脫貧攻堅持續推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奠定了堅實基礎。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農業農村領域表現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農村,全面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重頭任務在“三農”;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村人居環境亟待改善,農民持續增收機制亟待健全。全省上下必須順應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切實增強使命感緊迫感,舉全省全社會之力,以更大的決心、超常的舉措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質量農業、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競爭力明顯增強;農民持續增收機制基本健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全部解決;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小康全面實現。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基本實現現代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建立,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目標基本實現;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顯著縮小;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建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農業綠色發展方式全面建立,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強省全面建成。

二、 堅持質量興農,推動鄉村產業興旺

(一)鞏固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加快劃定和建設4500萬畝小麥、玉米、水稻生產功能區和300萬畝棉花生產保護區。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山丘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等工程項目,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深入實施渤海糧倉、糧食豐產等“科技興糧”工程,全面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模式。

(二)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年行動,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培育發展菜、肉、奶、蛋、果和水產等主導產業。2018年再調減秦皇島、承德、張家口等農牧交錯區、山區丘陵區籽粒玉米60萬畝。加快發展高端設施蔬菜、優質果品、道地中藥材、食用菌、馬鈴薯等特優農產品,積極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作物,重點發展強筋小麥、高淀粉玉米、高油酸花生等優質專用品種。穩定豬雞、發展牛羊、振興奶業,引導養殖企業向玉米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深入開展奶業振興行動,實施“8噸奶”工程,發展巴氏奶、嬰幼兒奶粉、奶酪等高端產品。乳粉業發展補助資金重點支持智能牧場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安排支持新建擴建乳品加工企業。建設海洋牧場,擴大增殖放流,推進漁業減量增效。實施興林富民行動,推進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工程。繼續推進山區綜合開發。

(三)大力發展質量農業。實施“農業質量提升年”行動,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健全覆蓋全產業鏈的農業標準體系,2018年制修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50項以上,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5項以上。加快推進“菜籃子”產品生產大縣、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農業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2018年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實現標準化生產,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57%。加大省農產品追溯平臺推廣應用,將綠色、品牌農產品納入追溯管理。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建立農業生產信用檔案,將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全部納入監管名錄,實行“黑名單”制度。2018年在102個縣開展質量安全縣創建,大力推廣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全省農產品質量檢測整體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四)著力發展科技農業。堅持以科技為支撐,推動農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加快形成雄安新區農業創新高地、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200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130家農業科技園區“一區一帶百園”創新布局,實施種質資源利用、智慧農機、生態環境保育、農產品精深加工等農業科技研發專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立育繁推一體化育種體系,重點研發節水小麥、特色蔬菜、優勢果品、道地中藥材、馬鈴薯、雜糧雜豆以及地方特色畜禽、水產品種。加強財政支持,加快建設高標準南繁育種基地。推廣智慧農機,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創建30個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開展果菜、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等關鍵機械化技術試點示范。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2018年新建益農信息社2000個。以18個優勢特色產業產品為重點,建立全產業鏈技術支撐體系,構建產學研融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圍繞產業提質增效重大需求,篩選示范、組裝集成、轉化應用50項特色高效品種或技術。

(五)加快發展品牌農業。實施“冀產農產品品牌計劃”,按照“一縣一業、一園一牌”發展思路,2018年創建52個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實施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每個縣確定1-2個主導產業,打造區域公用品牌,2018年重點培育20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實施企業品牌價值提升工程,鼓勵龍頭企業爭創河北知名品牌、中國質量獎等,支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開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聯盟。實施農產品品牌孵化工程,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商標注冊,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達到1020個。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實行動態管理。繼續辦好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等產銷對接大會,構建環京津1小時綠色鮮活農產品物流圈,實施農產品“六進”行動,搞好品牌農產品營銷。

(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深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倍增計劃,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支持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保鮮、儲藏、分級、包裝和農產品加工,支持建設現代化冷鏈倉儲物流體系,2018年創建10個產值超5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5%,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1.9∶1。用好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重點支持龍頭企業提升加工和帶動能力,每年支持建設一批“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發展分享農場、共享農莊、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草原)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推介100條美麗休閑鄉村精品線路和特色生態旅游精品線路。

(七)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完善農業對外招商項目庫,加大專業招商力度,積極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和高端人才。搭建雄安新區農業國際合作平臺。建設好中美友誼示范農場。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促進行動,支持水果、蔬菜、水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每年遴選40家國際標準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80家取得或爭取國際認證的企業給予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支持。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支持農業企業到境外建設生產基地和加工、倉儲物流設施,支持農墾企業率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對企業到國外從事農業開發等海外投資項目,給予政策性海外投資保險保費全額支持。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知名展會。

三、 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一)優化鄉村空間布局。按照城鄉融合發展方向,以縣域為單元,科學編制鎮村體系規劃,有序引導農村人口向鄉鎮所在地、中心村、產業發展聚集區集中。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征,分類施策、循序漸進,因地制宜選擇整治和建設模式,穩步建設中心村,改造提升保留村,保護開發特色村。組織編制村莊土地利用規劃和建設規劃,同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現代產業園區和鄉村生態功能區建設。

(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為重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實施垃圾治理專項行動,整縣域推廣PPP垃圾處理模式,建立農村垃圾分類、收集和轉運體系,采取衛生填埋、焚燒發電、裂解氣化、磁化降解、高溫堆肥等適宜方式進行垃圾終端處理。堅持不懈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因地制宜推廣水沖式、三格化糞池式、雙甕式等廁所,加快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梯次推進農村污水治理,鼓勵人口密集、污水排放量較大的村莊采用集中式處理,城鎮近郊村莊生活污水納入城鎮污水收集管網集中統一處理,布局分散、人口規模較小、地形條件復雜的村莊采用分散式處理。大力開展村街硬化、村莊綠化、街巷亮化,保護古樹名木。有序開展農村散煤治理,有條件的地方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取暖。強化新建農房規劃管控,加強“空心村”服務管理和改造,保護保留鄉村風貌,開展田園建筑示范。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通村組硬化路建設,加大成品油消費稅轉移支付資金用于農村公路養護力度,2018年新改建農村公路5500公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9%。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面完成小康電示范縣農網建設。實施村村通光纖工程,2018年實現行政村全部通光纖寬帶,4G無線網絡實現全覆蓋。加快完成現有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統籌配置城鄉師資,并向鄉村傾斜。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設施設備條件,加強農村中醫藥服務,開展和規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平。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

四、 推進綠色發展,優化農村生態環境

(一)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分類有序退出超載產能。完善耕地休養生息財政補貼制度,休耕試點規模保持在200萬畝以上。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推進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技術應用試點。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加強排污口監管和河流斷面水質監測,對各類納污坑塘和河渠進行專項整治。科學劃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區域,加強白洋淀、衡水湖等濕地保護修復和北戴河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推進濕地自然保護區及濕地公園建設。實施國土綠化三年行動,重點抓好燕山——太行山、張家口冬奧綠化和雄安新區森林城市建設,2018年完成營造林917萬畝。繼續實施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補助政策,嚴格草原禁牧休牧輪牧,2018年重點建設9個萬畝以上草原生態保護示范區,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1.6%。加強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治理。嚴禁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落實縣鄉農村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二)推進農業節水節肥節藥。開展農業節水行動,擴大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范圍,全面推廣結構節水、工程節水、農藝節水和機制節水,推廣小麥節水品種和節水技術,推行“定額管理”“超用加價”“終端水價”等水價管理模式,2018年節水小麥品種及配套技術實施面積新增500萬畝,累計達到2700萬畝。普遍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化肥統配統施、病蟲害統防統治,以水果、蔬菜和中藥材為重點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2018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降低6萬噸和1600噸。規范使用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

(三)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34個畜牧大縣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行動,加大省級財政支持力度,分批次支持規模養殖場建設糞污處理設施,鼓勵養殖密集區建設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引導第三方開展糞污專業化治理,重點發展沼氣、生物天然氣和農用有機肥,2018年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90%,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以上。落實沼氣發電上網政策,省級水污染防治資金繼續支持畜禽污染防治。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裝備納入農機補貼范圍,實行敞開補貼。嚴格落實秸稈禁燒制度,建立秸稈收儲運體系,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以縣為單位開展廢棄農膜全回收利用試點。探索種養結合、綠色循環生產模式,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

(四)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加快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協調建立密云水庫上游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落實引灤入津生態補償機制。把所有天然林納入保護范圍,在重點生態區位推行商品林贖買制度。探索建立生態產品購買、森林碳匯等市場化補償機制。推行生態建設和保護以工代賑做法,提供更多生態公益崗位。

編輯:劉小源

01 02 03

關鍵詞:農業 農村 建設 實施 鄉村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观看 | 亚洲aⅴ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亚洲欧美国产动漫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香蕉观看观视频 |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