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毫不動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兩個毫不動搖”之所以能激發活力、提升效率、發揮優勢,就在于它尊重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不搞單一公有化,也不搞全盤私有化,而是實行多元化、多樣化、混合化,從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各方面優勢,實現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僅推動國有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經營管理體制和公司治理的改善,也優化了國有經濟布局,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成效表明,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實現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黨中央始終堅持的重大原則。繼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對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曾是世界性難題,所有制理論創新對于社會主義國家而言更需極大的政治勇氣。提出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彰顯了中國政府既實事求是、又與時俱進的智慧。“兩個毫不動搖”之所以能激發活力、提升效率、發揮優勢,就在于它尊重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不搞單一公有化,也不搞全盤私有化,而是實行多元化、多樣化、混合化,從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各方面優勢,實現共同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堅持發展以基本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中國國有經濟的崛起打破了西方主流經濟學長期信奉的理論教條,即公有制和市場經濟不兼容,搞市場經濟就必須私有化。蘇聯、東歐經濟轉型國家的私有化教訓告訴我們,全面私有化、政府的消極無為未必會塑造出高效和富有競爭力的私人市場,更不一定能帶來完善的公司治理、市場經濟環境和公平高效的經濟發展。發達國家過去三十多年的新自由主義實踐也表明,市場經濟和國家干預從來都是并行不悖,新自由主義引發的經濟結構失衡、勞資對立、分配不公、全球化沖突、經濟金融危機等一系列矛盾,強化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實踐證明,單一的公有制和私有化都不利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展。前者過度追求平均主義的公平但缺乏活力和效率。后者雖然強調效率,但私人資本導向的利益分配難以保障社會公平,最終難以保障效率。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國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社會發展目標等共同決定的。
事實上,經過股份制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國有企業在不斷做大做強,其經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在不斷提高。通過公司制股份制改革,90%以上的國有企業實現了產權主體多元化,公司治理不斷完善,企業活力不斷增強。2017年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增長13.6%,利潤總額增長23.5%。2017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發布,274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上榜,占比54.8%;營業收入占比71.83%;資產占比86.19%;凈利潤占比71.76%;納稅占比85.87%。
經過多年改革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公有制經濟主要布局在大企業層面,非公有制經濟主要是中小企業和新興產業。在行業發展中,大企業作為行業領軍企業,通過建立行業標準、共享技術和資源、控制核心環節等多種方式,帶動產業協同發展。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化、特色化的經營,成為大型國有企業的有益補充。通過優勢互補,分工合作,提高了效率,促進了發展,提升了行業競爭力。隨著改革的深化,國企與民企的關系將越來越被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關系所替代。
建立平等競爭、國民共進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綜合實力不斷提高,GDP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來看,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數量在逐年增長。但是,還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經濟大而不強,增長方式粗放,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發展依然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參與國家分工,這種粗放型發展模式,給國內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增大,如過度競爭、產能過剩、高污染、高資源消耗引起的資源與環境壓力。
經濟發展環境的惡化,產業結構和管理體制轉型的滯后,使得國家刺激經濟增長的投資無助于改善民企的經營困境。國內一些人錯誤地把問題歸結為國企和私企的對立。國企的發展和私企面臨的困難并不是“零和博弈”的結果。國企績效的改善主要來自改革重組、引入競爭等市場化機制,國有企業經過這些年持續的戰略集中和資產布局調整,已經實現了向國計民生、國家戰略調整領域的轉移。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由競爭轉向了合作共贏。
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企業積極引入非公有資本作為戰略投資者,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實現國有經濟和非公有經濟的共同發展。譬如,中國聯通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引進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戰略投資者,通過增資擴股和老股轉讓的方式募集資金,完善現代企業治理機制、調整管控模式、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等,企業作為市場化的經營主體,實現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機制。中國聯通混改案例表明,國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合作是成功的,國有企業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也促進了民營資本的發展,給民營資本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建立合作共贏、和諧發展的
混合所有制經濟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沒有經過大規模私有化,而實現了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的國家。中國的混合所有制發展的實踐也證明,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可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兼容和混合。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改善企業治理結構、優化重組,不能片面指望也不可能僅僅是國有經濟向私人資本開放,控股是一種能力,但更是一種責任。事實上,在國企改制過程中,私企控股國企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當中,私人企業在公司治理、經營戰略、社會責任意識等方面暴露出缺乏民主、短視和不成熟等問題。在目前因過度競爭陷入產能過剩的汽車、鋼鐵、煤炭、水泥、船舶、電解鋁等領域,私人企業之間囿于利益考慮,難以形成有效的重組。在強大的跨國資本面前,很多私企既無意愿亦無能力堅守民族品牌。在承擔國家產業結構轉型的戰略目標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求民營企業家要有戰略眼光,大局觀、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要把私營企業發展和國家發展戰略、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中國建材等企業混合所有制的成功案例也證明,國有企業既有能力實現經營市場化和企業治理的不斷革新,也有帶動民營經濟共同發展的能力和責任感。國有資本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正是由國有企業基于國家發展的戰略大局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包容意識所決定的。中央企業大部分集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這些行業一般都具有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高行業壁壘等特點。從這些行業發展歷程看,中央企業有先天優勢,處于行業的龍頭或核心地位。中央企業在產業鏈上給予民營企業業務扶持和技術指導,體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在產業鏈中發揮主導作用的中央企業,本著“共生共存”的共贏理念和“民族企業優先”的原則,建立與中小企業配套協作體系,從而為自身建立起一個柔性產業鏈網絡。同時,民營企業為了追逐市場機會,“吸附”于產業鏈中的主導企業,圍繞中央企業的業務做零部件配套或提供專業服務。
建立不同經濟成分平等競爭的市場體系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有效的實現形式,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把這些政策和改革措施貫徹落實到實踐中,必將促進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并與公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體現了歷史和現實的客觀必然性。我國非公有制經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加快發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國有企業改革都為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帶來機遇,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到提升發展的新階段。近年來,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民營經濟的產值占GDP比重、納稅總額占全國稅收比重、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均已超過半壁江山。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當今中國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對建立創新驅動型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準確把握鼓勵、支持與引導的內在聯系。實現非公有制健康發展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是實現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基本措施,也是增強我國經濟主體活力的有效手段。
總之,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僅推動國有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經營管理體制和公司治理的改善,也優化了國有經濟布局,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成效表明,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實現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
(作者系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公有制 所有制 混合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