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深化供給側改革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2017年11月06日 10:51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深化供給側改革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第83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觀點綜述

十九大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對中國和世界將產生影響。國內外高度關注十九大,高度重視十九大后的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經濟增長前景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10月28-29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共同舉辦以“新時代 新發展 新變革——十九大后中國轉型發展及對世界影響”為主題的第83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來自國家相關部委、高校、研究機構,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共400多人參加本次論壇。與會專家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

u=2399493812,2768670207&fm=27&gp=0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新時代發展的戰略目標

十九大報告把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重要的一部分,提出了下一步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中外專家圍繞這個展開了討論,一致認為,這給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定了向、定了調。

1、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中心主任徐林認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全新的政策表述,其主要內涵:一是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二是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第一次提出建立一個四個方面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三是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宏觀要調控要有度”,也是十九大報告一個新提法。

2、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任務就是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有需求、缺供給”的突出矛盾,適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升產品與服務的供給水平,持續釋放巨大內需增長潛力。

徐林認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任務。這是針對中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提出的根本解決之道,未來幾年將進一步深入推進。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認為,十八大以來,基于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判斷,中央采取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有效化解經濟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風險,夯實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和潛力。十九大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3、 重點推動三大變革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指出,十九大報告對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系統論述,重點是推動三大變革。提出三大變革是有針對性的,是問題導向的。第一,質量變革。中國近40年的發展,速度很快,規模已經相當大,但是經濟發展質量還不是很高。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很多細節上質量上不去,特別是一些制造業環節。第二,效率變革。當前我國還有不少低效率的地方,行政性壟斷、經濟泡沫、金融風險等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效率不高的問題。第三,動力變革。從2012年開始,中國15-59歲的勞動力人口每年減少200萬人左右,勞動力總數已經在減少,工資水平在上升。下一步要把過去勞動力規模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質量變革是主體,效率變革是主線,動力變革是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巡視員魏加寧認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關鍵在于轉變發展方式,變成重消費、穩出口、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率、高質量、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增長。首先,低投資就是要提高投資效率,不能像過去那樣依靠投資規模擴張來拉動經濟增長,其中重要方向就是要更多投向民營企業;其次,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更加注重綠色的經濟增長;第三,實現包容性增長,使得發展紅利為全民所共享。

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與會專家認為,十九大報告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了更新的判斷和分析。除了傳統的三去一降一補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包括了其他四個方面的重要內容。這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需要全面理解和領會。

1、 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認為,我國要推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關鍵的還是要發展實體經濟。

劉世錦認為,當前,討論比較多的是實體經濟,特別是關于制造業領域面臨成本較高等問題。從總體上看,我們發展水平還比較低,這有資源稟賦的原因,但主要還是體制上的矛盾。比如,充分市場競爭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資源優化配置效率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以體制創新解決實體經濟的問題,應該成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遲福林指出,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突出矛盾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聚焦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

2、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

徐林認為,中國吸取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明確把發展實體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制造業上,加快推進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特別強調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本之間的協同發展。這意味著中國將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的支撐作用。

張軍擴認為,發展實體經濟,最關鍵的還是制造業。“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很多發展方向,主要方向是推進智能化、精細化、綠色化、服務化、品牌化等,由此提升制造業的附加值。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等方面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在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潛力非常大,近些年發展也比較快。這是最近幾年中國經濟逐步企穩回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認為,我國正處在新舊動能的轉換過程當中,新業態、新技術和新產業正在形成。例如,全球機器人的1/3銷售在中國,今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增長速度是90%,不少傳統制造業,包括海爾、美的等,都開始使用機器人進行智能制造。

3、 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劉世錦認為,服務業是我國經濟下一步新的增長點和重點,要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使經濟能夠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

遲福林認為,我國產業結構正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要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國內服務業市場開放與服務貿易開放的融合,做大做強服務業這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南開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杜傳忠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為我國生產率提升提供了歷史機遇。目前,我國通過互聯網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及在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通過互聯網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生產率表現出廣闊的前景。

四川省社科院《經濟體制改革》主編盛毅認為,在制造全球化迅速向服務全球化轉變的重要時期,中國服務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之一,就是以全球化的視野,主動適應服務業全球化的大趨勢,促進服務業在更大力度上走出去,建立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參與國際分工的新格局。

4、 以制度創新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徐林指出,企業家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企業家也是推動創新發展的主力軍。中央將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更好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穩定企業家的長期預期,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使他們植根于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

遲福林指出,要盡快形成保護企業家創新創業收益的制度安排,以激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身創新創業。

劉世錦指出,十九大報告中有兩句話很重要,一是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二是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這傳遞出的信息,使社會、市場,尤其是企業家都看到,中國有一個清晰的長遠發展目標;中國將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護產權,包括財產權、人身權、人格權。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與會專家認為,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且對重點改革做了謀劃,這堅定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也為實現“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提供了體制保障。

1、 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

遲福林建議,要推動企業制度變革,加快產權保護制度化、法治化進程,以形成穩定擴大民間投資的良好制度預期。

徐林認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例如,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這毫無疑問堅定了市場化改革方向,也是實現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體制保障。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副司長萬勁松認為,完善產權制度、發揮產權有效激勵作用,重點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多種產權情況下產權界定和配置。現代產權概念不僅包括經濟領域,也包括知識產權、人力資本產權等各種無形產權,還有很多共有的產權等。二是產權內部多種權利關系的界定。比如國有企業委托代理管理鏈條長、環節多,容易產生主體虛置的問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集體所有權有可能出現空置和虛置的問題。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在國有自然資源產權上,應形成“一級所有權,兩級產權”的中央地方產權結構,以此替代“國家所有,分級管理”的傳統體制。一方面,通過構建兩級產權上收地方基層政府實際擁有的財產權利;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產權監管體制,把產權監管與行政監管分開,由不同的機構來承擔。

2、 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

劉世錦指出,要特別關注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這次提“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的又一次提升。

徐林認為,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而不再是原來所說的“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具有深刻的含義。

遲福林指出,企業改革要按照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按照“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的要求,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認為,完善產權制度是十九大報告的一個突出亮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是混合所有制發展的理論支撐,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會影響我國公有經濟為主體的大局。

3、 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

遲福林認為,優化營商環境是激發國內市場活力、振興實體經濟的重中之重。這就需要“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例如,要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創新市場準入制度方面取得新突破;要破除服務業領域的行政性壟斷和市場壟斷,釋放服務業發展的巨大潛力;要完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機制,形成維護中小企業發展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要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的力度,實質性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宋曉梧認為,更好地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僅要求政府彌補市場失靈,而且要求政府進一步培育生產要素市場,打破地方行政性市場分割,建設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認為,要以包容審慎為基礎加快新經濟監管的變革和創新,既不要輕易把新業態、新模式貼上壟斷的標簽,又要探索新的監管方式,包括大數據監管、平臺監管、行業監管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馬駿認為,“互聯網+”孕育了大量新組織、新業態、新產品、新競爭、新商業模式,對政府傳統的監管體系形成了新的挑戰。政府監管要適應“互聯網+”融合發展大勢,加快監管轉型,進一步釋放企業創新創業的活力。

4、 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

曹遠征認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務,要轉變政府職能。由此財政體制改革成為應有之義。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這就要求在中央地方財政關系上重新厘定權責。

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巡視員李魯云認為,現代財政體制需要以人均財力作為衡量地區差距的標準,使不同區域實現財力均衡,從而更好地支撐當地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5、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滿生機

德國斯拜爾公共行政大學教授菲貝爾提到,上周到中國之后,學習了十九大報告,使我改變了對中國市場經濟的看法。我發現,發展生產,合理分配資源,需要依靠市場,但市場有時也會失靈,這就需要政府來做補充。所以,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促進經濟增長,避免或者消除經濟增長中的某些消極因素。

日本財務省財務綜合政策研究所所長土井俊范認為,中共十九大強調要從重速度轉向重質量,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讓市場發揮決定性的作用,這些都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為市場經濟發展指明了道路。

(張飛 劉鐵奇整理)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發展 改革 中國 產權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 | 限制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 中文字字幕码一二三区在线 | 日本高潮A级按摩中文片 | 亚洲欧美卡通动漫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