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大江東:長三角一體化,民企做急先鋒,政府當店小二
不久前,滬蘇浙皖四地主要領導相聚蘇州,共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會議干貨滿滿,三省一市不僅要合作打造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還簽署了交通、能源、科技等10個專題合作一攬子協議。此前一周,另一場以“長三角一體化”為主題的論壇在上海舉行,不同的是,會議的主角是企業。這場由浙商總會和上海市浙江商會共同舉辦的“2017世界浙商上海論壇”,罕見地將話題聚焦于區域一體化,探討如何以使命與創新,助力長三角一體化深入發展。
東姐意識到,民企與政府這前后腳同聲相應,長三角一體化新篇果然有新的味道。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江浙一帶鄉鎮企業就以生存、發展的迫切要求,自發推動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星期日工程師”、跨區域企業聯姻、專業大市場下的產業集群、產業上下游的鏈接……突破計劃經濟禁錮,打破區域行政壁壘,民企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早的試水者。
新一輪一體化進程中,民營企業如何再做急先鋒?
民企抱團“破冰”,助推經濟體制改革深水區突圍
1月6日的“浙商上海論壇”,有一個簡短的儀式——“浙商助力長三角大交通一體化”啟動儀式。相較5個多小時的會議,5分鐘不到的儀式一閃而過,但對浙商、對長三角卻意味深長。
2017年9月,中國第一條由民資控股的高鐵——總投資449億的杭紹臺高鐵項目正式簽約,由復星集團、萬豐奧特等浙商牽頭組建的民營聯合體占股51%。民企抱團“破冰”,在行政審批制度、投融資機制、回報機制、經營管理體制方面的探索,為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趟出新路,也讓長三角經濟更具“粘合力”。
高鐵簽約后,復星、萬豐等民企繼續抱團成立專業管理機構,加大資本注入,全力助推長三角建設網絡化、標準化和智能化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說,“我們希望浙江和上海聯系更緊密,交通、稅收等等無縫對接,同城效應對生產效率的提升是巨大的。”
這條填補杭州都市圈與溫臺城市圈之間路網空白的鐵路,使溫臺城市群融入杭州一小時交通圈時間表大大提前,沿線城市發展提速,城市群聯動頻繁,交通一體化引發的區域經濟化學效應指日可待。
人工智能、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長三角民企也在抱團尋求新突破。
2017年11月21日,“2017長三角人工智能張江論壇”在上海舉行,圍繞人工智能技術、產業資源互動協作,長三角創新企業達成多項合作。而2017年初,清華長三角研究員、上海中科計算技術研究所與民營企業聯合成立“長三角人工智能實驗室”,搭建互聯平臺,打破技術壁壘。
長三角企業還在積極搭建民宿聯盟平臺,推動行業標準建立,讓民宿業走出野蠻生長。
杉杉股份為啥把總部遷往上海?跨區域產業布局,志在共建共享和創新
在浙商論壇,杉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鄭永剛講述了自己企業的轉型故事。
1998年年底,鄭永剛從寧波來到上海。“為什么到上海?我來享受上海能給我轉型的資源。我在寧波做服裝(杉杉西服),沒能力升級做成像優衣庫、ZARA。怎么辦?只有一條路,就是轉型。那就得到上海來,尋找人才、金融資源。”
1999年,鄭永剛將杉杉總部遷入上海,闖進一個陌生的新能源領域——正負極電池材料。他收購了一家碳材料研究機構,先期投入8000萬做課題研究,緊接著,又投入3億元產業化。如今,鋰電池材料業務收入全面超過服裝,成為全球最大鋰電池材料綜合供應商。
“只有到上海來,才能有今天的水平。” 鄭永剛說。杉杉股份將研究院放在上海,工廠逐步西移,負極材料在包頭,正極材料在寧夏的石嘴山。
利用區域差異化競爭成功轉型,發揮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優勢。
去年初,紅星美凱龍將新總部搬至上海虹橋,董事長車建新表示,“立足虹橋商務區,一方面考慮輻射全國,另一方面為國際化做準備。未來5年計劃在全球開家居MALL,我們要吃世界的蛋糕,就得把自己移到通向世界的登機口。”
市場之手,正積極推動長三角協同發展——從過去產業分工、貿易分工,轉向要素分工、價值鏈分工,浙商、蘇商的產業轉型與重構,促進了區域內城市分工的不斷深化,行政分界越來越模糊,城市群內分工協作,跨區域城市連片發展成為可能。
2017年底,上海熱議的“G60科技走廊”就是市場催動下城市群專業分工、協同的產物。這年7月簽署的《滬嘉杭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以G60高速為紐帶,將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和松江G60上海科創走廊聯成一體,共建共享區域創新體系。“科技走廊”的先行者也是民企。浙企到上海松江建工業園,借上海的人才、金融優勢,建起研發中心和投資貿易中心;滬企則沿著G60高速公路,將工廠延伸到浙江。“走廊”形成了市場互通、區域互聯體系。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長三角 上海 區域 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