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發改委官員:京津冀一體化須防再造“特大城市”
2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實現多贏,共同發展?昨日,新京報記者專訪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李鐵認為,京津冀一體化要打破行政色彩,充分尊重市場規律,決不能再造出另一個“特大城市”。
各城市要有分工避免惡性競爭
新京報:近日,隨著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京津冀三省市帶來重大利好。目前媒體報道最多的是《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方案,也就是“1+9+3”方案,對此如何評價?
李鐵:這只是前兩年提出的一個方案。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無論最后確定的方案是怎樣的,京津冀一體化應該是打破行政色彩,突出市場化配置各類資源,防止通過行政手段形成又一個“特大城市”,這才是真正解決京津冀發展瓶頸的方法。有關部門可以利用市場讓各類市場要素在一體化的過程中能夠均衡配置,以防止出現資源再分配時過度集中的問題。
實際上,在一體化的過程中,有一種觀點是要“保北京”,京津冀一體化是要服務于北京的人口疏解,這只是目前政府的考量。北京承載了那么多的優質資源,當然也必須要承載人口的進入。所以指望通過行政手段,指望完成人口的疏解,來推進一體化,可能存在很多問題,這更多的代表北京市的利益,而忽視了一體化中津冀所承擔的角色。把人口疏解作為一體化的目標,無論從短期看,長期看都是有很大的問題。
新京報:你剛才提及在一體化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市場化的原則,如何來實現?
李鐵:目前北京的產業結構是以服務業為主,天津是工業,河北也是以工業為主,不過水平不高。一體化會涉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在調整中一方面要注重津、冀工業產業結構的互補性,避免同構競爭,另一方面,北京在服務業外遷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讓遷入城市的服務業出現同構化現象。北京的服務業如何向外輻射,讓河北的就業結構得以調整,應該是京津冀一體化的大文章。
新京報:國家有關部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李鐵:國家有關部門不能限定一體化城市應該做什么,但是要限定不能做什么,市場化是原則,行政手段只是輔助。在一體化過程中,增量各大機構也好,服務企業也好,工業企業也好,它可以自由選擇地點,但是不能出現各個城市間的惡性競爭,各個城市要有分工,政策上應該有所區別。
新京報:由于各個城市的地位不同,有的城市很可能話語權偏弱。
李鐵:對。這是容易出現的問題。所以,就像我前面講的,京津冀一體化一定要打破行政色彩,從國家層面對資源、市場要素全面統籌考慮,全面協調,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一體化 京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