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共享醫療”走近百姓生活
這些天,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杭州大廈里更熱鬧了。到這里購物的顧客,很多人都會在電梯門口端詳良久,然后選擇“更上一層樓”——到6層以上去看看。原來,這棟大樓1層到5層為購物區,6層到20層是剛剛開張的醫療商場(Medical Mall)。很多顧客到醫療商場轉一圈后表示,“這個點子很好”,既能消費購物又有醫療服務體驗,還避免了單純去醫院的焦慮。
近年來,共享經濟在中國大行其道,如今連醫療資源也開始共享了。除了杭州,北京、成都、深圳、廣州等地的共享醫療模式也在不斷試水。業內人士認為,共享醫療模式能夠降低社會資本辦醫的投入和運營成本,但仍存在醫保體系尚未打通等難題,真正檢驗這項改革是否成功,還要看百姓認可度和質量安全能否得到保障。
醫院開進了商場
進入杭州這家醫療商場,可以看到外科、兒科、口腔科、眼科、中醫、醫療美容等13個專科診所。與傳統醫院不同,他們使用的檢驗、病理、醫學影像等醫療設備,以及藥房和手術室等,并非自己購置,而是由醫療商場提供給大家共享。總的看來,這更像是一家由多個醫療機構“拼”起來的醫院。
據介紹,醫療商場在國際市場上早已存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建立了第一家醫療商場。到目前為止,美國、新加坡、日本、新西蘭等國家已出現了不少模式,包括“醫療+商業綜合體”“醫療+醫學研究”“診所大樓”“醫藥商城”等。
“這是一個三贏的過程,對醫療機構來說,商業和醫療的結合可以起到很大的人流集聚作用;對商場來說,醫療資源集聚可以更好地幫助服務客戶;對客戶來說,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得到優質服務。”進駐該醫療商場的唯兒諾兒科首席市場官胡永榮表示。
“醫療商場可能會成為醫療市場競爭中的‘鯰魚’。”《醫學界》品牌顧問、海森醫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員李慶表示,醫療商場側重于改善客戶體驗,重視服務過程中的舒適度,這會讓大醫院感受到競爭壓力,進而提高改善醫療服務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更多共享模式出現
遠程會診、智慧醫療……前些天,重慶首家“共享醫院”兩江民生醫院鳴鑼開張。據該院院長劉光勵介紹,醫院僅購買設備就累計投入1.5億元,并在重慶市率先引入一種名叫“云HIS”的系統,利用云技術實現了遠程會診,讓患者足不出戶或者不出遠門就能享受專家問診。
在山東濟南,患者的檢查報告單如今也能共享了。近日,濟南紅十字會醫院“共享醫療診斷門診”掛牌成立。據該院業務院長韓作鋒介紹,今后只要是三甲綜合醫院、生殖或不孕不育專科醫院以及專業醫學檢驗機構出具的檢查報告單,且檢查報告單在3個月有效期內,均可在濟南紅十字會醫院“共享醫療診斷門診”使用,無須重復檢查。
隨著醫療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很多平臺企業開始布局線下診所、互聯網醫院等。上個月,一家名叫“牧牛出診”的企業在廣東省、福建省等8地開通“一鍵呼叫醫生,上門咨詢”的免費便民服務。用戶用其App下單后,8公里范圍內的醫生都能看到訂單并可以搶單。
據了解,該平臺目前覆蓋科室包括全科、心血管科、普外科、內科、中醫科、神經外科、康復科、婦科、兒科等,上門醫生均是當地醫院臨床經驗豐富的執業醫生。該平臺全國首席運營官李東陽表示,共享醫療讓醫生的智力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從而有利于解決看病難問題。
守住監管和安全底線
共享醫療資源,好處很多:方便百姓、降低社會資本辦醫投入和運營成本等;但是,這種新模式對投資方、監管方、醫療機構和從業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浙江省衛計委副主任馬偉杭表示,共享醫療改革是否成功,還要看百姓是否認可,對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是否接受,醫生是否愿意在其中執業,質量安全是否能夠保障。
有輿論認為,共享醫療目前至少還存在3方面難點亟待解決,一是多點執業政策落地困難;二是醫保體系尚未打通,大部分醫療分享活動尚未納入社會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三是政策法規亟待完善,現有的管理規定大多按照傳統醫療機構的要求設置,很多規定不適用于共享醫療這種新業態。
公眾對共享醫療的關注點則多數集中于醫療安全領域。有網友擔心,“一旦出了事故,誰負責?”
進駐浙江杭州醫療商場的邵逸夫國際醫療中心醫療院長林輝表示,醫療機構有公益屬性,即使和資本合作也不能唯商業至上,否則會成為百姓眼中只為逐利的機構而備受詬病。他認為,醫院管理的出發點是質量和安全,投資方需要認同并尊重醫院管理方的專業判斷,這是雙方合作的基礎。為此,該院聘請邵逸夫醫院的全職醫生兼職,工資從醫院獲得;患者需拿處方自行去藥店購買藥物,這些舉措規范了從業者的治療行為。
杭州市江干區衛計局局長李紅表示,政府將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既要求醫療商場做好自律,又牽頭成立了由各醫療機構成員組成的質量管理委員會,讓共享的醫療資源更有安全保障。
編輯:趙彥
關鍵詞:共享醫療 醫療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