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國際機構為何紛紛 看好中國經濟前景
近日,多家國際權威機構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認為中國經濟前景已經有良好支撐。
10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增速較7月份時均上調0.1個百分點,分別至6.8%和6.5%,這也是IMF今年第四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而在此前的10月4日,世界銀行在其發布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中將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從6.5%上調至6.7%。除此之外,亞洲開發銀行、花旗銀行、東盟與中日韓(10+3)宏觀經濟研究室(AMRO)也分別于近期上調了對2017年中國經濟的增速預期。
在國際權威機構紛紛上調中國經濟增速的同時,國家統計局給出了更權威的判斷。
10月10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6.5%左右。上半年經濟增長6.9%,從目前已經得到的數據看,經濟基本面是很好的,今年中國經濟實現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全年可能還會有更好一點的結果。
實際上,從多項宏觀經濟數據來看也已經提前劇透了接下來的經濟形勢。
首先,1月-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9213.5億元,同比增長21.6%,增速比1月-7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840.7億元,同比增長46.3%。利潤是硬指標,反映了企業經營狀況的好轉。
其次,9月份,制造業PMI為52.4%,環比、同比分別上升0.7個和2個百分點,為2012年5月份以來最高。其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為54.7%和54.8%,分別比上月上升0.6個和1.7個百分點,均為近年來高點。國家統計局也稱,9月份,制造業PMI中的新訂單指數年內首次超過生產指數,這意味著供需關系更趨于平衡,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第三,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達到了55.4%,是2014年6月份以來最高水平。7月份、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數據是扣除了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速,如果加上價格因素,名義增速還是較高的。看經濟既要看實際增長,也要看名義增長。舉例來說,內蒙古今年1月-6月份工業名義增長20%,扣除價格以后,實際增長在5%左右,但是利潤、稅收是以名義增速衡量的,所以總體來看經濟基本面是不錯的。
筆者認為,從上述這些宏觀經濟指標以及已連續兩個季度實現6.9%的經濟增速可以看出,經濟形勢向好的前景喜人,而這也是一個好的機會,是一個我們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時機。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中國 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