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抓住機遇 加快向服務業強國邁進

2017年07月26日 08:58 | 作者:王一鳴 |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當前,全球服務業發展日新月異,呈現出諸多新趨勢和新特征。我國服務業發展方興未艾,正處在全面躍升的關鍵期。加快發展服務業不僅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途徑。《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提出了建設服務業強國的戰略目標。我們要充分認識全球服務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征,把握我國服務業發展進入全面躍升關鍵期的歷史方位,通過改革開放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服務業大國向服務業強國邁進的步伐。

u=2665571051,4254528620&fm=26&gp=0

全球服務業發展呈現新趨勢新特征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全球經濟服務化趨勢日趨明朗,高收入經濟體加快向服務經濟轉型。這是繼工業革命之后的新的產業革命,是技術業態、產業組織、經營管理、商業模式、運行體制、發展方式的全方位變革,可以稱之為“服務革命”。隨著經濟服務化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在世界經濟的比重超過60%、在發達國家經濟的比重已經超過70%、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比重在60%左右,服務業跨國投資占國際投資總額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二,服務貿易總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超過五分之一。服務業成為引領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主導力量。全球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呈現出一系列新趨勢、新特征。

一、 經濟服務化。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經濟部門服務化不斷深化,服務性活動成為經濟活動的主導方式。服務不僅成為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越來越將業務中心從產品生產轉到提供服務上來。

二、 服務外部化。制造企業將研發、設計、倉儲、營銷等服務功能逐步分離出來,外包給專業服務公司,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部門。政府向社會和市場購買公共服務,政府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三、 產業融合化。服務業與農業、制造業之間相互滲透和融合的趨勢日趨明顯,產品和服務的邊界日趨模糊。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關系從一次性購買轉變為持續的多次服務,消費者和生產者趨于融合。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業務、組織、管理趨于融合,形成全產業價值鏈增值體系。

四、 價值高端化。企業生產向研發、設計、標準、供應鏈管理、營銷網絡、品牌等高價值鏈區段轉移,生產性服務環節在產業價值鏈增值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供應鏈、營銷網絡、服務方式、贏利模式等商業模式創新成為創新活動的新內涵。

五、 要素知識化。物質形態的要素投入作用越來越小,而凝結了知識、訣竅等的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日趨緊密,人力資本取代物質資本成了主導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要素投入的知識化趨勢不斷增強,促進服務經濟成為以知識要素投入為主的生產過程。

六、 組織網絡化。企業利用生產網絡和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把不同的價值鏈環節配置到成本相對最低的區位,并對生產網絡進行系統整合。生產工序和價值鏈分工深化,推動產業鏈與營銷網絡和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促進企業實現更大空間尺度的資源優化配置。

七、 企業平臺化。借助于互聯網絡、電子支付技術和現代物流服務,各類平臺服務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企業的營銷方式和人們的消費方式。消費者成為生產活動中心,個性化、體驗式、互動式消費蓬勃興起,促進服務內容、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

八、 分布集聚化。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大規模發展,促進知識、信息、人力資本等大規模集聚,促進大都市和城市群成為服務功能的主要集聚地。大都市和城市群由制造中心和生產基地,轉換為服務中心和服務功能區,推進服務業快速發展。

九、 結構生態化。信息網絡技術與服務業深度融合,促使產業發展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為主,向以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為主轉換,低能耗和低排放成為主要特征,使輕型化、生態化成為服務業的突出優勢和結構特征。

十、 發展離岸化。全球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貿制度創新,推動服務的可貿易性大幅增強,服務貿易流量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日益提高,服務外包迅猛發展,服務業跨國投資份額大幅提高,服務業跨境轉移成為全球產業轉移的重點,服務業離岸化發展成為全球化新特征。

與服務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相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關注的焦點逐步向服務經濟領域轉移。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貿易組織主導的貿易自由化進程受阻,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美歐等發達國家轉而推進由其主導的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ISA)等談判,推動國際經貿規則向服務貿易和跨境投資拓展,對成員國的約束從“邊境措施”轉向“邊境后措施”,意欲強化國際規則制定主導權。國際經貿規則加快重構,將對全球服務經濟發展產生廣泛、深刻的影響。

我國服務業發展進入全面躍升關鍵期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已基本具備了加快向服務經濟轉型的經濟基礎、技術條件和制度環境,服務業發展進入全面躍升關鍵期。

一、 經濟發展由中高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邁進。國際經驗表明,服務經濟的形成和發展與收入水平密切相關。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中高收入階段時,服務業比重隨人均收入提高大幅上升,服務業進入加速發展期,逐步成為主導性經濟形態。201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8000美元。按兩個翻一番目標、“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長6.5%計算,到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接近1.1萬美元,接近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這個時期正是服務經濟大發展時期。特別是2015年,我國已有10個省(區、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這些省份常住人口數量總和超過5億,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

二、 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從生活性服務業看,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住”“行”主導的服務消費結構加快向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升級,特別是隨著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齡化加快,旅游、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在消費需求中的占比明顯提高;低端基本性消費品比重將逐漸下降,而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等高端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比重逐步上升,網絡消費、信息消費等新興消費不斷興起,新型消費業態不斷涌現。從生產性服務業看,制造業價值鏈提升對研發、設計、標準、供應鏈管理、營銷網絡、物流配送等生產性服務需求迅速擴大。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為調整優化供給結構、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提供了強勁動力。

三、 服務業主導地位逐步確立。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2011年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2012年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2016年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1.6%,比第二產業高11.8個百分點。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VR)、量子通信等新技術廣泛滲透,促進服務領域的新業態、新服務迅速發展,2016年網上商品零售額突破4萬億元,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網約車等迅猛成長。服務業主導地位的逐步確立和經濟服務化趨勢加快形成,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四、 城鎮化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6.1%,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預期目標,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0%,“十三五”時期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將明顯加快。隨著城鎮化水平大幅提升,對生活性、生產性和公共服務的需求大量增加,將推動服務業集聚發展,在大中城市率先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帶動全國加快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

五、 人力資本水平明顯改善。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屆時,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將達到10.8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主要勞動年齡組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將顯著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明顯改善,將有效支持要素投入和價值創造服務化,促進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從而大大加快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步伐。

六、 改革開放加快推進。“十三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的攻堅期,要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改革,健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到2020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我國將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體制和政策環境的不斷完善,將為服務業大發展和加快向服務經濟轉型創造更加有利的體制環境。

綜上所述,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服務業全面躍升的關鍵期。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服務業發展還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 服務供給難以適應需求變化。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與日俱增,醫療保健、信息通信、教育文化、養老休閑、文化娛樂等中高端享受型和發展型服務消費比重逐步上升,但服務供給還難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高品質生活性服務業供給不足,中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服務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

二、 服務業整體上處于中低端價值鏈環節。我國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物流配送、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在服務業中所占比重總體偏低,服務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制約了產業價值鏈提升,需要加快推進服務業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

三、 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不強。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低,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服務行業和服務企業偏少,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在服務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較低,運輸、旅游、建筑服務所占比重偏高,服務貿易逆差規模仍在擴大,與貨物貿易發展還不平衡。

四、 服務業發展仍面臨體制機制束縛。服務業發展競爭不充分,電力、民航、鐵路、石油、天然氣、郵政、市政公用等領域準入限制仍然較多。促進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不完善,發展潛力尚未充分釋放。

從服務業大國邁向服務業強國

經過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服務業規模擴大、結構優化,正在發展成為服務業大國。2016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達38.42萬億元,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品種日益豐富,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服務業大國地位逐步確立。今后數年,我國服務經濟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按照《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確定的目標,要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提升效率的基礎上,實現服務業增加值“十年倍增”,到202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0%,就業人口占全社會就業人口比重達55%。要實現這個目標,推進由服務業大國向服務業強國邁進,必須把握戰略機遇,深化改革開放,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充分釋放服務業巨大發展潛能,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增強服務業對經濟轉型升級的帶動力。

一是深化改革,充分釋放服務業發展活力。服務業對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具有更高層次的需求,要求建立健全更加公正開放的市場體系,更加健全和透明的信用體系。要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放開電力、民航、鐵路、石油、天然氣、郵政、市政公用等行業競爭性業務,擴大金融、教育、醫療、文化、互聯網、商貿物流等領域開放,清除各類隱性障礙,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繼續推進全國統一市場建設,逐步取消各地方違反規定的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禁止設置限制服務企業跨地區發展、服務跨地區供給的規定。推廣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逐步擴大覆蓋范圍。

二是擴大開放,增強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服務業具有更廣的輻射范圍和更大尺度的市場邊界,具有更強的網絡性和滲透性。要鼓勵服務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拓展市場空間,優化資源配置。積極開拓歐美發達國家市場、“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支持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分銷中心、物流中心、展示中心,構建跨境服務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積極參與多邊雙邊、區域服務貿易談判和全球服務貿易規則制定,積極推進與美國、歐美的投資協定談判,增強我國在國際服務投資貿易規則制定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三是創新驅動,增強服務業發展內生動力。現代服務業得益于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也是伴隨技術、業態、商業模式創新而發展的。要鼓勵技術創新和新技術廣泛應用,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在服務業中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和手段,培育平臺經濟、分享經濟、體驗經濟等新興業態。支持發展研發設計、物流配送、采購和營銷服務、會展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貿易。拓展離岸服務外包業務領域,重點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研發、設計、互聯網、醫療等領域服務外包。通過創新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

四是融合發展,增強服務業轉型升級的帶動力。發展服務業不僅表現為服務業規模擴展和產業升級,更重要的是支撐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形成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生態系統。培育“服務+農業”新業態,支持發展農業共營制、農業創客空間、農業平臺型企業等融合模式。鼓勵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促進制造企業向創意孵化、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營銷網絡等產業鏈兩端延伸,拓展服務增值空間,提升產業價值鏈。鼓勵服務企業向制造業滲透,開展反向制造和反向整合,促進制造業柔性化改造和個性化定制。發揮平臺型、樞紐型服務企業的引領作用,培育“平臺+模塊”產業集群,發展一批產業融合、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大型企業集團和產業聯盟。

五是優化環境,助推服務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服務業發展對綜合配套環境和基礎設施有更高的標準,要求建立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暢通安全的信息傳輸、充足的人力資本供給、便捷的交通基礎設施。要完善互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加快完善網絡安全、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保護、互聯網信息服務等領域法律法規。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建設規模宏大的服務業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系統功能優化,提升智能化、網絡化水平。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跨部門合作和協調機制,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完善信用激勵與聯合懲戒機制。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鳴)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服務業 服務 發展 經濟 加快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h的网址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 思思久久96热视频主播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少妇三级 | 一级风流片A级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