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直面挑戰破解難題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行至年中,中國經濟“穩”的格局在鞏固,“進”的態勢更明顯,而這背后則是積極應對風險挑戰、主動破解深層問題。(7月12日新華網)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半年來中國經濟走勢的特點,可以說:中國經濟在破解一個個難題中實現蛻變,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抓住機遇、贏得主動。雖然困難很大,雖然挑戰嚴峻,但難中有“機”、難中有“解”、難中有“進”,經過不斷努力,使中國經濟始終運行在穩中求進軌道上,實現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衲暌患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工業、銷售等一些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國民經濟運行實現了良好開局。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4%,漲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1.5%,農村上漲1.1%。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收入增速比GDP增速高0.1個百分點。
不要小看GDP增長6.9個百分點,用李克強總理上個月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話說,中國經濟的體量與過去不一樣了,現在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相當于5年前的1.5個百分點,10年前的2個百分點。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只要經濟總量超過兩萬億美元,經濟增速能達到3%那就相當了不得了。他還曾形象地說,幾歲的小武僧一口氣翻十幾個跟頭不費勁,而練過十幾年武功的青年武僧翻三五個跟頭就了不得了,主要是塊頭大了。如果今年中國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增量比去年還要大,因為這是在我們經濟總量已經超過74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11萬億美元基礎上的增長?!羁藦娍偫淼脑?也佐證了中國經濟基本面穩中向好的特點。
這些成就,又是怎么取得的呢?
首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經濟發展蹄疾步穩。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2017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就是這一決策的指引和踐行,取得成效,實屬必然。
其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攻堅之年邁入深化之年,觸及和化解更多深層次矛盾。直面去產能中“僵尸企業”退出帶來債務處置等難題,促進去杠桿中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有效對接,在補短板時進一步調動市場力量……一系列改革取得突破,為經濟運行實現穩中向好發揮關鍵作用,提振發展信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近期向有關國家政府提交了首份《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認為“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成效顯著”。
第三,在激發企業活力上,今年以來,改革集中發力,加快電力、油氣體制改革,理順能源價格,在生產前端促進企業減負;再次推出萬億減稅降費計劃,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今年在穩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同時,更加注重與其他領域改革互動,啟動第三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等改革方案相繼落地,創造了新的制度供給。在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上,包括“放管服”在內的一系列旨在營造公平便利市場環境的改革舉措,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走向縱深,推動新經濟、新動能加快發展,帶動傳統動能改造提升。三箭齊發,箭箭中的。
一子落,全盤活。有了上述措施為中國經濟保駕護航,基本面穩中向好已成定局。統計顯示,截至5月底,鋼煤去產能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84.8%和65%;商品房待售面積5月末同比下降8.5%;生態環保、農業、水利等短板領域投資快速增長……同時創新力量不斷挺進,內生潛力不斷釋放,從國產大飛機首飛,到“復興號”標準動車組首發,上半年中國制造亮點頻現,中國經濟活力迸發。今年前5個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50.4%,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增長20.8%。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幸福產業快速發展,跨境電商、在線醫療、共享單車等新服務模式不斷出現?!骨樗咕?斯形斯勢,誰能不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充滿期待、充滿信心呢?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中國 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