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以“工匠精神”打好供給側改革攻堅戰
7月17日,10集電視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嚴謹的論述、高遠的視角,讓觀眾認識和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脈絡,以及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戰略部署的決策過程。
作為一名經濟學者,其中《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這一集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當前,世界經濟開始緩慢復蘇,而我國經濟運行將繼續面臨下行壓力。未來幾年,我國經濟能否實現平穩、健康、可持續增長,關鍵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仍然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表面上,我國經濟運行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但實質是供給側質量不高、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進而導致需求受到壓抑和外溢。
供給側質量不高,表現為有效供給不足,不能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升級需要,導致海外購物成為消費時尚。此外,也表現為僵尸企業難以市場退出,長期創造無效供給,消耗寶貴資源,導致金融風險聚集。
供給側質量不高,已經影響到經濟轉型升級,阻礙了內生經濟增長動力的形成。
供給側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市場機制對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缺乏約束,扭曲的市場信號引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部分企業面對盈利空間收窄,不主動轉型,不積極創新,而坐等政府救助和提供優惠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動力;大量低廉商品充斥于市場,對精品制造形成沖擊;資產泡沫非理性膨脹,催生投機之風盛行,毒化了創新創業空氣。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著力提高供給質量,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
減少無效供給,就是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優勝劣汰,讓僵尸企業關門走人。同時,壓縮劣質供給生存空間,加強產品質量監管,嚴厲打擊市場中的偽造、仿冒、以次充好行為。
擴大有效供給,就是大力發揚工匠精神,引導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加強品牌建設,培育“百年老店”。
值得注意的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行政性手段、政府主導往往有意無意地被強化,行政手段見效快,用起來順手,但缺乏市場機制約束,一陣風過后往往會強勁反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協調配合,并在供給側重點領域尋求突破。
其實,從供給側某些重點領域看,我國經濟增長還有很大潛力。每年我國大量進口商品,如果其中部分自己能生產,或者實現“進口替代”,GDP也會實現穩步增長。
例如,我們每年進口大量糧食,要花掉幾千億美元外匯儲備,但是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由國家用保護價收購,這些糧食儲存于國家倉庫賣不出去,因為消費者吃了不放心,這顯然是資源浪費。再者,我國每年都要花掉幾千億美元進口精細化工產品,像PX項目,在韓國、日本生產是安全環保的,而我們生產就會出現污染環境,原因是技不如人。
其實,技術是現成的,而我們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下一步經濟結構調整就是要在這些方面發力,只要在進口產品里面拿出一部分由自己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就可以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
總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要創造條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要改善供給缺位、供給質量不高、供給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在重點領域尋求突破。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改革 經濟 結構性 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