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白色污染”緣何仍侵蝕綠色生活方式
趙天奇繪 光明圖片
監管不力“白色污染”卷土重來
小商鋪重新提供免費塑料袋,大商店繼續售賣數量可觀的塑料袋……9年過去了,政府頒布的“限塑令”最終未能有效控制“白色污染”,原因何在?
監管不力被認為是“限塑令”被“架空”的直接原因。想當初,超市、菜市場總是有人檢查“限塑令”的執行效果,商家自然不敢放肆。但塑料袋的生產企業眾多,銷售渠道和使用場所更是五花八門,在曠日持久的“貓捉老鼠”游戲中,監管部門鞭長莫及,檢查力度和頻次跟不上,導致一些商家又肆無忌憚地提供、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塑料袋。
在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暉看來,通過價格杠桿推行“限塑令”,效果當然有,卻相當尷尬。“一方面,有償使用塑料袋背后的價格彈性不足以讓人望而卻步。幾毛錢的價格對一些精打細算的老年人或許還有一定影響,但對于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要單純從經濟上考慮,恐怕效果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消費者付費以后,會產生代償心理,使用起塑料袋來反而會更理直氣壯。”
多數消費者不在意塑料袋的成本,商家就有了提供的動力。
在浙江省杭州市屏風街農貿市場,記者發現每個攤位上都綁著一疊白色塑料袋。每稱好一把青菜,攤販就熟練地扯下一個袋子把青菜裝進去。“袋子是免費的,大部分人需要我們提供袋子。”一位攤販坦言。
小攤位隨便給,大超市則從塑料袋的有償使用中獲利頗豐——手拎袋一律收費,連卷袋則以強制消費的方式轉嫁到商品價格中。
此外,“限塑令”還面臨隨“互聯網+”興起的快遞業和外賣業的新挑戰,這恰恰是“限塑令”實施和監管的“灰色空間”。有數據顯示,我國快遞行業一年需要120億個塑料袋、247億米的封箱膠帶;如果按照每個訂單使用兩個餐盒估算,目前國內互聯網訂餐平臺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數量約達4000萬個。
看來,在互聯網經濟高歌猛進之時,小小塑料袋帶來的影響遠非當初“限塑令”設想的那么簡單。
編輯:梁霄
關鍵詞:白色 污染 綠色 生活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