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把準當前創新發展的三大著力點

2017年04月14日 13:59 | 作者:田杰棠 |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關鍵要緊抓創新的“牛鼻子”。當前,要把準創新發展的三大著力點:不斷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繼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提升傳統產業質量和技術水平,真正為經濟發展撐起新天地。

1526877207284025061

振興實體經濟,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體經濟作為直接創造價值的主力,無疑是所有經濟體發展的根本動力?!耙藻X生錢”式的虛擬經濟如果過度發展,不但將扭曲生產要素的配置,從而對實體經濟發展造成“抽血式”的傷害,而且還蘊含著極大的經濟社會風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并將“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列為九大重點工作任務之一。

創新是加快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牛鼻子”,是做好這項工作的根本“抓手”。具體而言,不斷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繼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提升傳統產業質量和技術水平是2017年創新發展的三大著力點。

一、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實體經濟升級的源泉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超過1.5萬億元;我國專利申請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一位,國際論文發表總數也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總量居世界第二。但是,如果以人均創新投入和產出、創新質量和效益指標來衡量,我國實體經濟仍然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核心技術和產品受制于人的現狀還沒有根本扭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仍不足1%,高技術產業的研發投入強度與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比如,作為高技術產業的排頭兵,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超過11萬億元,居全球第一;網民數量超過7億,是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機市場。但是在集成電路、基礎軟件、控制芯片、數控裝備、核心元器件等核心技術方面還高度依賴進口,每年近八成芯片依賴于進口,其中高端芯片進口率超過九成。

加強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是提高實體經濟技術水平、逐步掌握核心技術的根本途徑。橫向比較來看,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費用的比重一直在5%左右徘徊,而主要發達國家普遍超過10%。為了實現從跟跑、并跑向領跑的超越,我們必須要按照中央要求,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提供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技術創新中心,不斷優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提高基礎研究的整體水平和輻射能力。

加強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激勵機制,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智慧,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們要在兩大重要方向上下功夫:一是切實落實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以收益權激勵科研人員研究成果的轉化;二是通過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保護研發人員的權益,提高研發活動的積極性?!扒袑嵚鋵崱钡年P鍵在于加強不同政策之間的協調,尤其是國有資產管理等與科技成果轉化政策不銜接的制度,需要在工作中予以改進。而保護知識產權的突出問題則是如何通過司法制度和法律法規的改善,解決被侵權企業舉證難、維權成本高的困境??傊?多策并舉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定能成就創新大業。

二、 培育新興產業和推進“雙創”是實體經濟升級的引擎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廣泛應用新技術的新興服務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結構中的高質量增量部分,是引領實體經濟升級的發動機。新材料、新能源、機器人、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移動支付等新業態保持高速增長,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蓬勃發展,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活力。2016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高達51556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26.2%,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3個百分點以上。共享單車、共享住宿等新興商業模式提高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便利。

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寬松的制度環境和高效的治理,必須以開放心態和包容精神面對新經濟,本著放活新事物、激發新動能的目的,使用新的管理手段,制定新的管理規則,促進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在新興經濟領域貫徹更加包容和鼓勵創新的治理理念,建立公平開放的市場準入制度,健全信用約束機制,完善風險管控體系,構建多方參與的治理體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再次強調,本著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原則,制定新興產業監管規則。這對發展新興產業、激發新動能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政策利好。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新技術應用、新業態發展的動力之源,是依靠人民群眾智慧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也是增加就業和實現機會公平的有效方式。2016年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1651.3萬戶,比2015年同期增長11.6%,平均每天新登記4.51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達到552.8萬戶,同比增長24.5%,平均每天新登記1.51萬戶。全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超額完成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展望2017年,一方面要按照要求,新建一批“雙創”示范基地,鼓勵專業化眾創空間發展,打造面向大眾的“雙創”全程服務體系;另一方面還要乘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東風,進一步深化國有資本和企業管理體制、行政壟斷性行業、金融體系、土地和戶籍制度、醫療與教育等重點難點領域的改革,為“雙創”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三、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實體經濟升級的根基

作為一個追趕中的發展中大國,傳統產業仍然是我國經濟結構中的“大頭”。而且,我國傳統產業在全球依然保持著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在《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中,中國再次被列為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競爭力指數排名全球第一。但是,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需求正在從大規模、同質化走向高質量、個性化,而傳統產業的供給結構和質量還未能完全適應這種變化趨勢;另一方面,隨著資源和環境約束強化、勞動力成本快速攀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放緩,我國傳統產業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中國制造2025》戰略提出了實施制造業強國戰略的十年行動綱領和“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明確提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未來,要圍繞兩大方向著力下功夫。

一是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能夠帶來低成本、高質量的商業服務,而且也為制造業創新和競爭力升級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途徑。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和大數據的深度應用,可以幫助制造業企業更加了解廣大消費者需求結構的變化和升級,實現與消費者之間的供需對接,并基于對消費者行為的大數據分析實現“按需定制”等新生產方式,實現企業的低庫存和高利潤,創造新的產品和市場。新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將制造業的生產系統與網絡平臺連接融合,實現數字化、高質量、個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模式,大幅改進工業生產流程的效率。二是全面提升傳統產業的質量水平。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首先要靠質量標準的全面提升和嚴格執行,要靠廣大制造業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不斷加大投入、練好“內功”;其次要充分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提升職業操守,培育“中國工匠”、打造“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從規模數量時代走向質量效益時代。

總之,我國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不靠改革創新沒有出路。2017年將是我國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一年,只有堅持不懈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實現經濟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高的目標,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新 經濟 實體 發展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看片国产在线看片 | 亚洲日韩十八禁在线观看 | 五月丁香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婷婷 |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不卡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