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共享經濟應追求社會價值增量
通過共享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是人類文明一貫的追求。采取市場化的手段,也應警惕純粹的逐利壓倒了社會價值增量的實現
近幾年,以“共享經濟”之名闖入日常生活的新事物越來越多了,普及速度也越來越快。網約出租車的管理規則尚在完善之中,共享單車迅即風靡一時,而今共享汽車又開始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多個城市試水。一輪又一輪的風口,似乎證明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勢不可擋。
無論消費者是不是歡迎、能不能適應,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方興未艾的商業模式,的確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場景。一方面,各種共享產品提升了生活便捷度。比如,通過對冗余資源的激活和共享,出行可以自定時間和路線,租房子時間可以更靈活,甚至學習知識也可以通過付費模式得到快速而精準的滿足。而從發展規模、行業成熟度、治理挑戰等角度來觀察,共享經濟的春天似乎還不會這么輕易到來。
從發展歷史看,共享經濟理念受熱捧是基于兩種優勢:閑置資源的社會化再利用,用戶需求的個性化配置。然而,共享經濟新近才成為人類社會的寵兒,不是因為以前人們不知道共享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也并非沒有嘗試過共享模式,而是找不到很好的辦法解決成本問題。
其實,共享是具有一定門檻的社會合作模式,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設計。比如出租閑置的車位,看似可以輕易解決停車位不足的難題,但實際操作起來并不簡單:如何取得物業同意?有地鎖怎么辦?你回家時客戶沒離開怎么辦?解決這些管理問題,成本恐怕已經遠遠高于利潤。更不用說,共享經濟需要社會信任機制作支撐,這還會增加治理層面的隱性成本。事實上,如何把共享和經濟真正融合一起,形成既節約社會成本、又實現經濟效益的發展模式,仍是尚未解決好的問題。即便在房屋共享、知識共享等知曉度較高的領域,成熟的商業模式也并不多見。
而在行業成熟度比較高的共享模式中,一些現象也偏離了“通過激活社會存量資源來創新經濟發展”的初衷。名曰共享經濟,其實是資本市場的包裝,往往多于盈利模式的創新;個性化服務的提升,也可能多于社會公共成本的節省。比如,最初的網約車,說好了是利用空閑私家車和空余座位減輕交通壓力,結果卻催生了不少專職網約車司機。到底是提升了資源利用率,還是增加了通行壓力,這筆賬并不那么好算。如今的共享汽車,也是走的類似模式,更多是通過增量服務釋放了潛在需求。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共享經濟光譜中的不同價值增量。倘若共享成色更濃一些,比如對順風車、拼車、合租等優化閑置社會資源的方式,應該以寬容發展的原則,創造適應新業態發展的寬松環境,扶持它們形成站得住腳的盈利模式。而偏向提升服務水準的共享模式,則要相應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審慎研究行業準入辦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并處理好其與傳統經濟的關系,最終在平衡中把握機遇、化解沖擊。
通過共享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是人類文明一貫的追求。共享經濟真正的活力,不僅來自于互聯網技術或者將社會潛在資源激活的商業模式,更源于對社會真實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應。采取市場化的手段,也應警惕純粹的逐利徹底壓倒了實現社會價值增量這個目標。抵御住資本套利的誘惑,致力于價值的共贏,共享經濟才能行穩致遠,真正迎來屬于自己的時代。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共享 經濟 模式 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