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陳麗華:“濃縮”老北京記憶
匠 心
“現在,政府倡導發揚‘工匠精神’,我認為,這真正是看得遠,看到了問題的根本。中國的民族產業、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須要有自己的技術和人才,要有自己的‘工匠’。”陳麗華說,“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認真、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毛主席講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這句話對我們這代人影響很大,我就是最大受益者;同時還要‘踏實’,沉下心去做事,切忌浮躁。”
陳麗華表示,沒有什么藝術品本身是不朽的,紫檀雖貴為“木中之王”,也難保千年不朽。但只要我們盡全力,做出好東西,能讓觀賞之人珍視中華文化,并愿意付諸傳承保護的行動,我們的文化之門就會永遠不倒,我們的文化傳承就會綿延不絕。
陳麗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更是一位以制作精美的紫檀藝術品而聞名的藝術家。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檀雕技藝”傳承人,她在自己親力親為的同時,也培育了眾多雕刻人才。
“藝術品是不饒人的,哪里多一點就不好看,哪里少一點也不好看。可以說,我們員工的技術都是大師級的,在我這里一干就是幾十年。廠子原來有一位李師傅,現在已經90多歲了,他是故宮工藝老前輩的高徒,我們就按李師傅所述,故宮里怎么做的,我們就怎么做。”
中國紫檀博物館的制作工藝,一直是按照故宮的工藝程序進行的。宮廷工藝的每一個細節,陳麗華都了如指掌,并深銘于心。“手工制作不像機器做得那么平,那么圓滑,但就是有味道。手工制作一定要做到位,如果手工做不到位,還不如機器的活好看。所以,許多人在參觀中國紫檀博物館時都會贊嘆,一看這里的展品就是手工制作的,非常震撼。”
按照故宮博物院里的文物,仿制各種宮廷器具,制作出藝術品,到目前為止,還無人能與陳麗華媲美。這位國家級“檀雕技藝”非遺傳承人,把仿古器具做得風生水起。
1999年9月19日,陳麗華投巨資建成中國紫檀博物館,占地25000平方米,展示宮廷藝術作品千余件。作為全世界第一個集收藏、研究、陳列、展示紫檀藝術于一體的博物館,它填補了中國博物館界的一項空白,也是北京市一處重要的文化景觀。
“故宮是收藏中國明清家具最多的一座博物館,有6200件,分散在30多座庫房,人們無法一次看全。陳麗華館長則通過中國紫檀博物館弘揚了紫檀文化,經過復制與展示,文物活了起來,并且活在了人們的生活之中。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單霽翔說。
未 來
對于這十六座“老城門”的未來,陳麗華心中有著自己的想法——
“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之中,并且提出副中心建設要‘體現中華元素,文化基因’。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把這十六座城門模型獻給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一份禮物,讓來通州的人既能看到我們國家最新的發展建設成果,也能通過這十六座用紫檀和陰沉木雕制的老北京城門,感受到中國古建筑文化、中國紫檀文化的魅力。”
陳麗華介紹,規劃中的老北京文化園以“紫檀及陰沉木制內九外七老北京城門”展示為核心,再現古都城門十六景。文化園的中心區域是以北京特色為主題內容的演藝文化區,周圍配有老北京非遺文化區、老北京特色商業文化區、傳統及現代的博物館文化區,有可能還包括培育傳統工藝人才的眾創文化區,最終形成一個內容功能循環的文化創意綜合體。
陳麗華表示,可能還會有一些北京老字號落戶文化園,總之,就是把各式各樣的老北京文化“濃縮”起來,集中在文化園里展示,呼應國家“特色小鎮”的發展戰略,將其建成“北京傳統文化互動體驗樂園”。
如今,十六座古城門樓模型還靜靜停駐在巨大的廠房之中,時刻準備著迎接海內外友人的觀賞,向世人展示北京文化藝術昔日的輝煌與燦爛的未來。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陳麗華 老北京城門樓 老北京記憶 古代建筑 檀雕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