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詹福瑞:經典的魅力

2016年10月27日 10:10 | 作者:詹福瑞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經典,是在當世仍有典范意義與價值的優秀文化遺產。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經典的地位穩固如泰山,如美國著名文學理論家雷乃·韋勒克所說:“至少對于更為遙遠的過去來說,文學經典已經被牢固地確定下來,遠遠地超出懷疑者所容許的程度。貶低莎士比亞的企圖,即便它是來自于像托爾斯泰這樣一位經典作家也是成功不了的。”但是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有人懷疑傳統經典的合法性,質疑其權威性,在歐美學術界掀起了一場維護經典和批評經典的“文化戰爭”。此種思潮九十年代傳入中國,在現代文學研究界引發了誰是現代經典作家之爭。不管是歐美學術界,還是中國學術界,關于經典的討論,其出發點并非從根本上撼動經典的地位,無非是哪些作家作品應該進入經典,哪些不應該進入經典,但前提它必須是經典。承認經典的存在,把經典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這個原則沒有變。所以對于閱讀影響并不是很大。我認為,對學生和閱讀界影響最大的是中國近三十年來大眾文化的流行,它有可能是經典真正的掘墓人。

詹福瑞

詹福瑞

大眾文化,是依托現代傳媒、以文化作為商品出售與消費的文化。

以市場為導向,大眾文化凸顯出它的娛樂性和感官性。受大眾文化影響,近些年的閱讀,出現了去經典的傾向。第一,快樂到死,追求閱讀的快感。如馬爾庫塞所言:“快樂主義是理性哲學的對立面。”這是一種排斥理性、放縱感性的閱讀。而經典恰恰是在感性之中融入了深刻理性的杰作,因此閱讀經典常常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覺得很沉重。習慣了輕松快樂閱讀的人當然不喜歡這種沉重的閱讀,所以大眾慣常的閱讀現在多是碎片化、快餐化、淺易化、感官化的閱讀。第二,盲目從眾,缺乏自己的判斷。閱讀真正的屬性在于自由,自由選擇,自由裁斷。但是大眾文化的流行恰恰擠壓了讀者自由的空間,讀者無條件地投降了,交出了他們的自由選擇權、自由裁斷權,聽憑大眾文化的指揮擺布。閱讀越來越沒有自主性,再加上碎片化、快餐化、淺易化、感官化的閱讀,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久而久之,讀者的判斷力、理解力下降,想象力貧乏,讀者逐漸失去了接受經典的能力。在這樣一種閱讀趨勢下,結果就是經典必然受到冷落。事實證明就是如此,在讀者那里,經典似乎變成了啃不動的饅頭,已經沒有魅力。2013年6月24日,廣西師范大學發布一個調查報告“最讀不下去的十本書”,一下子成為新聞事件。這十本書中,《紅樓夢》“榮登”榜首,《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名著皆榜上有名。歐美的經典《百年孤獨》《追憶似水流年》《尤利西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瓦爾登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都被判了無期徒刑。據說這是對三千人調查的結果。

那么,經典究竟值不值得讀?有沒有魅力?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我認為經典的魅力至少在三個方面。

經典魅力之一:探索精神

經典具有一種探索的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這句詩,極其形象地表現了經典作家的求索精神。無論是對已知世界的解釋,還是對未知事物的求索,經典都充滿了強烈的探索氣息。如果就寫作動機來考察,經典作家對世界多懷悲憫之心,欲以其作品拯世濟人;同時又多具懷疑、探究的性格,對一切都充滿好奇,欲究其所以。一個是責任,一個是求知,這兩者使經典作家成為探索自然與社會問題的前行者,并用他們的作品為讀者揭示、解釋自然與人類未知的世界,為人類的不斷進步指明方向。

經典對人性探索,“來源于一種強烈的對于人性的道德關懷,這種關懷進而便為展開深刻的心理分析提供了角度和勇氣。”(F·R·利維斯評價托爾斯泰語)法國作家盧梭的《懺悔錄》,寫的是個人成長中的善與惡,這本書為什么會成為經典呢?就在于它對人性以及人性與社會制度關系的探索。《懺悔錄》里說,“上帝啊,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不論善和惡,我都同樣坦率地寫了出來。”此書真實地描寫了盧梭的下流行徑。他說謊,行騙,調戲婦女。還有叫他一生都感到不安的嫁禍于人。16歲時,盧梭曾在維爾塞里斯夫人家當仆人,他偷了一條絲帶,卻把罪過轉嫁到女仆瑪麗永的頭上,造成了仆人的不幸。他拋棄朋友,他偷東西,以致形成了偷竊的習慣。他為了混口飯吃而背叛了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了天主教。此書的經典意義何在?就在于它寫出了人性的復雜。盧梭通過個人的真實歷史,揭示了人性的復雜性。此書的經典意義更在于它對人性與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探索。它試圖說明:人性是因社會制度不同而改變的,好的社會制度會使人性由惡變善,壞的社會制度會使人性由善變惡。作家由一個天性善良的陽光青年變成了一個充滿了齷齪的青年,實際上是這種不平等的社會制度造成的。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郁達夫的小說《沉淪》,與《懺悔錄》異曲同工,帶有明顯的人性探索色彩。《沉淪》的主人公熱愛自然,熱愛文學,多愁善感,頗有才華,性格憂郁而又柔弱。由于追求自由,反抗專制,而被學校開除,不得不留學日本。主人公這樣的遭遇,使他患上了抑郁癥,陷于自閉之中。于是他在十分孤獨、十分痛苦的狀況下,陷入性幻想,自慰,窺視女人,窺視做愛,甚至走進青樓,以致痛苦不能自拔,投海自盡。小說一發表,就在文壇引起一片嘩然,許多人批評這篇作品是色情小說。周作人在1922年3月26日的《晨報副鐫》也發了一篇文章,就叫《沉淪》,討論這部小說。他認為,《沉淪》不是色情小說,主要在于揭示一個青年成長的苦悶,“生的意志與現實的沖突,是這一切苦悶的基本”。其實,這部小說在我看來也是在寫人性,寫人性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揭示了人性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我”到了日本,融入不了那個群體,不能接受那個民族的文化,加之處于青春期,于是陷入了孤獨苦悶之中。此篇小說已經成為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

前行的探索者,往往不被當代人所理解,是孤獨的前行者。陶淵明當世無名。他死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死后一百年,梁大通年間(公元529年),蕭統才發現了這位天才詩人,整理了他的文集,給他寫了傳記。陶淵明死后,他的朋友顏延之也為他寫了《陶征士誄》,不涉及陶淵明作品,也沒有什么影響。《文心雕龍》根本沒有提及陶淵明,《文選》里選了他八首詩歌,但是與謝靈運這些作家比起來,他的作品少得可憐。《詩品》雖然列入,但是排為中品。為什么當世聲名不顯?是因為劉宋文壇尚文采,而陶淵明卻用平淡的白描的藝術手法來寫農村生活,寫自己日常的勞作,士族文人無法欣賞,所以百年默默無聞。人們對這位偉大詩人在詩的表現內容和藝術表現方面的探索,是逐漸才認識到的。尤其是到了宋代,陶淵明得到蘇軾的激賞,寫了109首《和陶詩》,評陶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認為陶淵明詩超過了曹植、劉禎、鮑照、謝靈運、李白、杜甫,就把陶淵明凌駕于他們之上了。這是因為,經過唐宋,士人的審美趣味超越了南朝文風,認識到了陶淵明詩自然中蘊含文采、簡樸里面包容豐富內涵的經典價值。

經典的探索,為什么在其當世不容易得到認可?甚至寂寞當世,后世揚名。這是因為每一個時期的閱讀都有其時尚性,要受個人閱讀的局限,要受時代的局限,所以精神產品必須經過時間和歷史的檢驗,至少要經過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文化階段、意識形態階段,人們對一部作品、對一個作家的認識,逐漸地克服了個人閱讀以及時代閱讀的局限,達到了集體的理性和集體的共識,經典的價值才會突顯出來,確定其經典的地位。如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所說,只有我們和一種精神產品拉開一段距離,作品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時,“它的永存的意義才可客觀地被認識”。所以傳世是經典的一個屬性。

編輯:邢賀揚

1 2 3

關鍵詞:詹福瑞 經典的魅力 優秀文化遺產 文化消費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1页 | 日本中文有码电影 | 亚洲高潮在线播放 | 日本亚洲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丝袜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91 |